青春力量赋能瑶乡发展!广财贸学子助力蒙峒古村书写振兴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21 22: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浩宇   阅读 7.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贯彻广东省委“1310”部署,引导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融入乡村振兴实践,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6月27日至30日,广东财贸职业学院“一路向阳,青春有我”实践队奔赴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蒙峒古村,开展为期四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队员们发挥专业特长,探索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图1:突击队队员曾梦圆为当地“紫苏酱”设计精美的包装。(摄影:殷昌熠)

初识古村:触摸壮瑶文化脉络

蒙峒古村坐落于粤西北地区、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北部,建村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也是南诏蒙国后裔居住地。这里四面环山,仅有向南河谷出口,宛如“世外桃源”。全村村民100%姓蒙,壮瑶汉群众彼此联姻、和谐共处,独特的壮瑶方言体系与丰富的传统美食文化,共同构成了这座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2:突击队队员们深入古道田间感受民族风俗。(摄影:胡煊晗)

实践队队员们深入古村巷道、院落,与村民倾心交流。从祖辈口口相传的民俗故事到凝聚匠心的传统技艺,队员们抽丝剥茧,解码藏于日常的文化基因。在一来一往的互动中,民族文化传承的薪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彼此心间深深扎根。通过走访调研,实践队明确了工作重点和方向,为后续赋能古村农文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3:突击队队员胡煊晗与当地村民亲切交谈、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摄影:陈佳婷)

聚焦产业:助力特色美食焕发新彩

记录古法技艺,留存文化精髓

在蒙峒古村,村民娇姐现场展示了紫苏酱的古法制作过程。铁锅中,紫苏酱翻腾,香气四溢。娇姐详细讲解了古法配比与熬制诀窍,队员们与之紧密协作,用镜头精准捕捉每一道工序。这些影像资料不仅记录下传统技艺的精髓,更成为传承非遗美食文化的有力载体,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喜爱壮乡美食。

升级包装设计,提升市场竞争力

实践队队员们与瑶族娇客栈老板围坐长谈,就紫苏酱包装升级需求展开深度探讨。依托专业知识,队员们从品牌视觉符号重构、壮瑶文化元素提炼等多维度切入,现场集思广益,精心构思包装设计方案。力求让这一传统美食披上兼具民族风情与现代审美的“新衣”,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民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借力新媒体,拓宽推广渠道

实践队深度挖掘当地有机资源,融合民族文化特色,精心打造系列短视频。借助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生动展现蒙峒古村的风俗画卷与特色美食,解锁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作品发布后收获热烈反响,浏览量与评论量远超预期,有效提升了古村文化与特色美食的知名度,让连山特色“香飘四方”,使古老民族文化焕发新活力。

图(组)4:突击队队员们针对当地需求,开展工作,赋能特色产业发展。(摄影:刘付濠)

关注生态:为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蒙峒古村从一株紫苏起步,将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蓬勃的产业振兴路。实践队深入古村,以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美好,扎实开展生态环境调研考察。队员们积极探索实践,为古村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注入青春动能,助力古村在生态致富的康庄大道上笃定前行。

图5:突击队队员们开展生态环境调研考察。(摄影:何咏姿)

实践总结: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此次蒙峒古村“三下乡”之旅,是一场文化寻根与青春成长的双向奔赴。队员们穿梭于古村巷道,调研民族文化与特色美食,用镜头定格长鼓舞韵、紫苏酱香,以创意重塑产品包装。在制作短视频与纪录片的过程中,既深化了对民族瑰宝的认知,也为当地特色产业注入了年轻力量。

图6:广东财贸职业学院“一路向阳,青春有我”实践队合照。(摄影:曾梦圆)

实践虽已落幕,但队员们将珍藏这份炽热初心,带着在蒙峒古村的收获与感悟,向着下一场青春奔赴而去,在更多地方续写青春与乡村振兴的故事,行而不缀,我们亦是努力路上的行人!

(通讯员:殷昌熠、曾梦圆、胡煊晗、刘付濠、何咏姿、陈佳婷)

撰稿:殷昌熠、何咏姿、陈佳婷

图片:曾梦圆、胡煊晗、刘付濠

来源:广东财贸职业学院“一路向阳,青春有我”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浩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