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执甲·英魂传承 —— 徐州医科大学“醉美青春”实践团以王杰精神绘就医者担当

发布时间:2025-07-21 18: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茵   阅读 3.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马茵)2025年7月9日,正值王杰烈士牺牲60周年之际,为深切缅怀英烈忠魂,赓续传承王杰同志的精神血脉,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醉美青春”实践团携手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走进邳州市王杰纪念馆开展“传承王杰精神,践行医者使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们在承载岁月的文物间重温英雄事迹,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内核与“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使命深度交融,让红色基因在守护生命的初心传承中绽放时代光芒。

追寻英雄之路:从齐鲁少年到不朽丰碑

步入王杰纪念馆的内部,庄重而肃穆的气息笼罩全身,涤荡杂念。实践团成员们在馆内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每一件带着岁月温度的文物前驻足凝视,沿着清晰的历史脉络,重温了王杰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展柜中,一张1961年的入伍登记照静静陈列——20岁的王杰身着新军装,齐鲁少年的质朴凝在眉眼间,眼神却如淬火的钢钉,透着不容动摇的坚定。相邻展柜里的日记本被时光浸润成琥珀色,朱色笔墨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八字反复勾勒,笔痕如刃般深深凿入纸页。讲解员娓娓道来:“王杰以四载军旅淬炼十万余字心迹,字里行间尽显对党的忠诚、对使命的坚守。”转过展角,1965年7月14日的场景复原区让周遭瞬间静了下来。炸药包意外引爆的刹那,王杰扑向炸点的身影被凝固成一道悲怆的剪影。“当时的记录说,他扑过去的动作快得像闪电,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屏障,护住了身后12名战友。”讲解员的声音不高,却让在场医学生们的指尖下意识攥紧——那瞬间的决绝,恰似他们未来在手术台旁与死神竞速时,不会有半分迟疑的模样。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阅读王杰同志的生平事迹

传承精神之光:自岁月深处至薪火绵延

纪念馆的文物清晰展现了王杰精神穿越时空、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从肯于吃苦、乐于助人的齐鲁少年,到向往和憧憬部队生活的青年学生;从刻苦训练的新兵,到多次立功、被评为“五好战士”的一级技术能手。这些历史片段如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不仅感染着实践团的成员们,更深入万万千千的群众心中。

自英雄牺牲之日起,“王杰班”将英雄精神融入血脉,坚持连队每天晚点名首呼“王杰”,每周设立“学习王杰日”,数十载风雨无阻。教工第二党支部李老师在纪念馆驻足于展墙前,指尖轻触泛黄的照片——画面中,年轻战士列队应答的声浪恍若重现,与实践团成员在课堂上齐诵医学生誓言的场景交织共鸣。展柜内,一枚“五好战士”奖章历经岁月磨砺,边角微痕难掩其灼灼光华。“他的‘不怕苦’,绝非口号虚言,而是淬炼于训练后挑水助炊、躬身纠姿的汗与韧。”张同学凝望奖章,忽忆起反复练习静脉穿刺的日夜,“恰如医者多一次针尖磨砺,便是为患者多添一分笃定。”实践团成员凝视这些跨越时空的墨迹,恍然彻悟:所谓传承,原是将他人以血火铸成的坚守,化为己身日复一日的修行,让精神的星火永不熄灭。

图为讲解员在讲述王杰班的事迹

汲取前行之力:于英雄故土悟使命在肩

循迹纪念馆留言簿,精神传承的脉络愈发清晰。前页老兵遒劲写下“王杰精神永续”,后页学子笔锋相承“吾辈接炬前行”。“从前总觉得‘两不怕’是宏大的理念,直到看见他日记里写‘扫地要扫到墙角’,才懂得伟大原是藏在细处的坚守。”丁同学翻开参观笔记,扉页上抄录的日记字句清晰如初。在他眼中,王杰对“责任”的较真,与医者对“病情”的严谨本是同源——把他人的事,当成自己必须托住的重量。笔迹交织间,信仰的火炬悄然传递。

走出纪念馆,草坪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石刻被阳光晒得温热,仿佛英雄的热血仍在流淌。房同学分享道:“日记里的坚持是‘不怕苦’的注脚,那奋不顾身的一扑是‘不怕死’的壮烈诠释。手术台的每一秒,都需要护战友般的担当。”这场实践并非终点,正如“王杰班”的传承从未停歇,医学生们对使命的践行才刚刚启幕。英雄故土汲取的力量,已化作肩上沉甸甸的使命——他们将带着这份力量奔赴未来,让王杰精神在守护生命的征途上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分享感悟

此次实践活动以红色教育为纽带,既让志愿者在实景中深切感悟王杰精神的内涵,又将英雄精神与医者使命相联结,为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提供了生动载体,实现了精神传承与成长赋能的双重价值,为高校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践教育提供了有效范例。

图为实践团师生在王杰纪念馆的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