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火承薪”非遗传承实践队探访日照黑陶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5-07-21 18: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倩倩   阅读 7.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日照,素有“中国黑陶文化之乡”美誉,其黑陶制作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为深入探寻当地黑陶传统文化,感受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7月21日,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陶火承薪”非遗传承实践队走访日照市东夷黑陶博物馆,开启对当地黑陶传统文化的深度探寻之旅,挖掘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脉络与创新密码。

实践队首先来到博物馆里,在负责人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日照黑陶从龙山文化时期起源,历经岁月洗礼,不断发展演变的历程。馆内陈列的各类黑陶精品,从古代的仿制原始陶器,到融入现代设计的精美工艺品,每一件都展示着黑陶独特的魅力。队员们近距离观察这些黑陶作品,对其精湛工艺赞叹不已。通过负责人的讲解,队员们了解到黑陶制作的全过程,从精选黄河淤土、反复陈腐淘洗,到轮制手塑结合成型,再经阴干、精修、压光、雕刻纹饰,直至关键的古法“熏烟渗碳”窑变——柴窑封烧时浓烟中的碳分子渗入胎体,方能成就其墨玉般的玄黑本色与铿锵金石之韵。

为深入了解黑陶制作过程,实践队员亲身体验了传统技艺中的泥条盘筑法。实践开始,师傅给每个人分发一块已炼制好的陶泥,实践队员们将陶泥搓成粗细一致的泥条,为盘筑筑牢奠定基础。在盘筑环节,队员们先将泥条围成圆圈,用掌心和手指均匀拍压成圆形底部,接着从底部边缘开始逐圈叠加,每增加一圈,就用手指按压泥条接口处,确保泥条紧密贴合。过程中,有的队员因按压力度不均,泥条出现歪斜;有的则在叠加时留下缝隙。在师傅的指导下,一个个坯体逐渐成型,虽不完美,但满是手工制作的质朴。盘筑成功的坯体,表面仍有拼接的痕迹,队员们用拇指按压,仔细抹平、压实泥条间的缝隙,使它们融合成一体,不留缝隙,同时让坯体表面光滑。在保留泥条盘筑独特纹理的同时,赋予其温润质感,见证手工制作的温度。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日照黑陶制作工艺的精湛与复杂,也体会到了匠人们对这份古老技艺的执着与坚守。每一件成品的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的积累;每一道看似简单的工序,都凝结着匠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们用双手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此次探访,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日照黑陶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价值,也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困境与创新意义。队员们在实践创作中领悟传承意义,让古老陶艺与青春对话,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书写非遗传承新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浩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