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实践育人”理念,引导青年学子在基层沃土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实干本领,近日,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硕服务团走进抚州市广昌县驿前镇,以实地考察、农事体验、座谈调研、文化共建等多元实践,探寻乡村振兴的“广昌路径”,用青春足迹诠释“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深刻内涵。
莲田躬耕悟农本 产业根基筑振兴
“中国莲花第一村”姚西村的千亩莲田,是服务团实践的首站课堂。晨光中的莲田碧叶连天,成员们踏着田埂走进荷塘,在莲农的指导下体验采摘、剥莲的农事劳作。之后,成员们在与莲农的深入交流中,系统梳理了白莲种植的历史脉络、技术迭代与市场路径,从“一颗莲子”的生长周期里,读懂了乡村振兴“产业为基”的深刻内涵。当望着手中一颗颗饱满的莲子,回味着齿间白莲的清甜,大家深切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底气,藏在农民对土地的执着坚守里,显在特色产业与生态资源的融合发展中。姚西村以莲为媒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实践,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的生动践行。
座谈深研解困局 治理创新显智慧
驿前村村委会的座谈会上,一场“聚焦式”研讨正热烈展开。围绕产业升级、基层治理等核心议题,村支书的讲述勾勒出乡村发展的真实图景:“在种植大棚里,近半数仍是普通薄膜,保温能力弱;年轻人外出务工多,大棚管护、技术操作缺人手,这些都是产业发展的‘拦路虎’。”服务团成员们手里的笔记本写得满满当当,村支书提到的大棚改造资金缺口、青年外出务工比例偏高等情况被特意圈出,成员们还在一些细节旁密密麻麻批注着思考。
谈及基层治理,“荷为贵”调解委员会的创新实践让成员们眼前一亮。“村里人口密、矛盾多,我们就请乡贤、老党员、退役军人牵头,用‘荷花品格’做调解,把‘和’字刻在村民心里。”这种融合“政治引领、德治教化、自治强基”的治理模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乡村末梢的鲜活体现。而古村落改造中“投入与效益的平衡”“传统居住习惯与更新需求的协调”等现实挑战,更让成员们坚定了以务实举措破解困境、在乡村更新中守护文化根脉的决心——大家相信,只要锚定“留住乡愁”的核心,总能找到兼顾传统与发展的路径。
企业探访鉴匠心 品质坚守筑品牌
为理清白莲产业链的“后半程”,服务团走进了耀莱农产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刚踏入车间,机器的低鸣与工人的操作声便交织成紧凑的节奏,一条清晰的加工链条在眼前铺展:从莲田新鲜运抵的莲蓬,先经工人逐颗翻动检查,剔除腐坏、过熟的果实;随后,饱满的鲜莲子被完整剥出,再进入分拣、去皮、去芯、烘干、精筛、包装。而分拣台前的场景令人动容:工人们动作麻利,对每一颗莲子的品相、完整性严格把关,外壳稍有磕碰便果断剔除。“广昌白莲能打响名气,靠的就是‘品质为王’。”企业负责人拿起一颗合格莲子说,“从采摘到加工,多道品控关,不合格率必须严格控制标准,宁可少赚点,也不能砸了招牌。”负责人的话道出了乡村特色产业的突围路径:“光有规模不够,得有品牌意识。”这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产业的升级,既要依托自然禀赋,更要靠“工匠精神”筑牢品质根基,才能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文艺共建聚民心 青春风采映乡韵
暮色中的高虎脑爱国主义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汇演点燃了乡村的夜晚。作为高虎脑战役的重要战场,这片红色土地上,服务团与赣东学院学子、当地群众联袂呈现了一场融合家国情怀与乡土气息的文化盛宴。从展现莲乡新貌的舞蹈《一年级》,到抒发家国情怀的朗诵《月光下的中国》,再到留守儿童活泼灵动的合唱《明天会更好》,台上台下的互动让情感在共鸣中升温。“这不仅是表演,更是我们和乡亲们的‘心对心’交流。”服务团成员吉婉玥说。当《最初的梦想》的旋律响起,当地居民与青年学子同声合唱,红色记忆与青春力量在此交汇——这场汇演,既是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更是青年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此次实践,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硕服务团的成员们既触摸到乡村产业的“实”,见证了基层治理的“巧”,更传递了青春服务的“暖”。成员们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把田野间的观察、泥土里的思考转化为有温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智慧赋能乡村振兴,真正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嘱托,让青春之花在基层沃土中绽放得更加绚丽。
撰文:周茜
图片:王子华,曾欣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