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杨家乐、陈美桦、姜心缘、房思钎)7月11日下午,“华彩锦韵”团队调研组成员走访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唐大打大不公。
▲图为传承人唐大打大不公
这位1944年10月生于连南县三排镇油岭村的瑶族农民,自幼便被长鼓的声音吸引,总爱溜进制作坊观察匠人劳作。自唐大打所说,他20岁时便跟随民间艺人唐民意三公学习长鼓制作了。1980年,他在自家老屋设立制作坊,一边农耕一边潜心钻研技艺,还招收儿子、侄子等3人传授手艺。1991年起,他受当地文化部门聘请开展培训,累计培养学员28人,后续学员规模逐步扩大。在长期实践中,他博采家族与师徒传承之长,形成独特风格,创新制作出龙凤大长鼓、成人表演长鼓、学生传习长鼓等系列产品,其作品遍布全县瑶族村寨歌舞队及各中小学校。
团队成员谈及最初接触制作长鼓,唐大打回忆,六十多年前政府培养传承人时,他跟着老师傅学习,默默记下了每一个步骤、技巧和工具。于是,在师傅离开后,他便凭记忆反复琢磨,最终掌握了手艺。后面虽收过不少徒弟,但多数人因生计而放弃了。即便如此,唐大打也始终坚守着,慢慢也闯出了名气。如今,印有其名字的各式长鼓已走进众多表演者和爱好者家中。
▲图为印有唐大打名讳的长鼓
关于传承,唐大打坦言门下弟子不少,既有本地瑶族乡亲,也有远道而来的学子,他们都带着对这门手艺的热忱登门求教。但他也道出隐忧:“长鼓制作是细致的力气活,比如掏鼓腔时洞口大小直接影响声音通透度,很少有人能学到精髓。”更现实的是,小规模手工作坊名气有限,单靠这门手艺难以养家,不少年轻人为生计放下凿子,转身走进了城市的务工热潮。现如今,即便有政府扶持和他的坚守,传承之路仍然步履维艰。那一声声凿木的轻响,在时代的喧嚣里,正渐渐失去往日的清亮。
▲图为访谈纪实
访谈中,唐大打热情演示了长鼓制作的过程:先在木料堆里挑挑拣拣,选出合心意的那块;接着便琢磨鼓身,先粗略地凿出形状,再一点点掏挖鼓腔,直到内壁光顺匀净;之后细细打磨,让鼓身摸起来温润顺手。最后上漆彩绘,添上灵动纹样,再蒙上鼓皮,一只完整的长鼓才算成了形。
▲图为唐大打演示长鼓制作过程
他的工坊虽小却五脏俱全,展柜里不仅有各式长鼓,还有他雕的木头小人,每个都藏着瑶族人家的生活故事。这是他为推广长鼓文化想出的创新办法——通过制作超大手鼓、迷你儿童鼓、仿牛角弯鼓等衍生品,让更多人了解长鼓。“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跳长鼓舞,但这些小东西能让更多人知道长鼓的存在。”他拿起一只迷你鼓,轻轻敲了敲,“有人因为喜欢这小鼓来问我长鼓的故事,有人买了木头小人回去给孩子讲瑶家的事,这样一步步地,长鼓和我的手艺就能走得更远了。”他说着,目光扫过工坊里的种种物件,语气里满是笃定,这便是他用匠心守护文化、让传统走得更远的朴素心愿。
▲图为唐大打作品——热热闹闹的长桌宴
最后,唐大打摩挲着相伴多年的工具,轻声期盼:“就盼着多些年轻人肯来学,让这手艺能活出些生气。”话语中满是老匠人对技艺的本真牵挂,透着一股不肯松劲的韧气。
▲图为唐大打大不公夫妇与团队成员合照
此次探访,“华彩锦韵”团队不仅详细记录了唐大打大不公精湛的技艺和坚守的故事,更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深刻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紧迫性以及这位老匠人守护传统的赤诚之心。
在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唐大打不公的工坊仍坚持手工凿刻,这声声凿木轻响,不仅是对非遗技艺的坚守,更是一位老匠人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告白——正如他工坊里那些带着体温的长鼓所见证的,每一道纹路都镌刻着对技艺传承的执着信念。
撰文 | “华彩锦韵”团队
图片 | “华彩锦韵”团队
审核 | 尤涵佳、杨家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家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