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特辑|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罗磊 范筱翎 杨芷怡)七月,蝉鸣山幽。 闽中腹地,大田县玉田村静卧于群山环抱之中。斑驳的砖墙,沧桑的古祠,这里是“第二集美学村”的旧址——一座在民族危亡之际诞生的“战火学宫”。它们静默无声,却仿佛仍在低声细语,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却弦歌不辍的峥嵘岁月。此刻,一行年轻的身影,怀揣着庄重与敬仰,穿行于这被时光浸润却依然滚烫的历史遗迹之中。他们的指尖轻抚过粗糙的石壁,感受着那份在绝境中坚守的炽热情怀。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第二集美学村的合照 通讯员 杨芷怡/摄
烽火播迁:不灭的教育火种
在讲解员凝重而深情的语调中,时光骤然倒流至1938年那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播迁。 厦门沦陷,承载着民族复兴希望的集美学校面临生死存亡,为了存续教育火种,数百名师生毅然肩负起关乎民族文脉存续的重任,他们肩挑十万册图书、千余件仪器以及行囊,徒步穿越安溪、永春、德化的崇山峻岭,行程数百公里,历经艰险,最终将求知的火种播撒在大田县玉田村这方热土。眼前,范氏宗祠斑驳的石墙、龙兴殿褪色的梁柱,无声地镌刻着“敌机盘旋头顶,书声穿透硝烟” 的壮烈图景。年轻的学子们屏息凝神,思绪仿佛被拉回那个年代,耳畔清晰地回响起历史深处那不肯低头的琅琅书声,心弦为之拨动。
图为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 通讯员 杨芷怡/摄
烽火弦歌:诚毅铸就教育丰碑
没有教室,就以祠堂为课堂;没有课本,就师生共同手抄;没有钢板,就用硬皮纸制作船舶模型;敌机盘旋时,就钻进山林继续授课;没有场地,就自己搭高台训练跳水。黑板悬于苍翠树干,讲台立于茵茵草地,山峦为屏障,鸟鸣伴书声,陈嘉庚先生“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校训便在这自然怀抱中悄然生根发芽。“诚”是对知识的真诚追求,条件艰苦亦要潜心向学;“毅”是面对困境的坚韧不拔,就如这林间草木无畏风雨扎根生长。烽火八载,陈嘉庚先生和集美师生用行动诠释了“弦歌不缀”的真谛——哪怕山河破碎,教育的火种也不曾熄灭。
图为森林课堂的雕像 通讯员 杨芷怡/摄
烽火召应:赤子丹心映山河
“国家危难,母校内迁,尔等航海学有专长,可否回校任教,为母校分忧?”——陈维风毅然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放弃优厚待遇,辞别了病榻上的爱妻,扁担的一头是行李,一头是扎着辫子的幼女,翻山越岭,艰难跋涉22天,从广东徒步至大田,这份“千里走单骑”的孤勇,这份“舍小家、为国家” 的赤子之心,这份“以教育报国” 的坚定抉择,让他在此后艰苦的岁月里,为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培育了大批急需的航海专才。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陈嘉庚先生号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集美学子为国家贡献力量,“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广大青年学子投笔从戎,共赴国难。
图为陈维风千里走单骑的雕像 通讯员 杨芷怡/摄
薪火相传:八秩光阴里的精神回响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陈嘉庚先生倾尽家财、赤诚报国的伟岸身影,师生们在战火中守护知识殿堂的坚定信念,早已沉淀为玉田村这片土地上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与历史回响。当年轻的实践队员们站在旧址前,为玉田村的孩子们和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深情讲述这段沉甸甸的历史时,那一刻,跨越时空的精神星火,完成了无声却无比炽烈的传递。孩子们清澈眼眸中闪烁的光芒,青年学子们专注而肃穆的神情,都是这份精神遗产鲜活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副队长黄志悦为孩子们讲述陈嘉庚的故事 通讯员 杨芷怡/摄
弦歌永续承薪火,薪火长明续华章
如今的“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前来追寻先贤足迹,汲取精神力量。 百年前,为存续中华文脉而在深山中奏响的不屈弦歌,如今已化作新时代青年心中奋进的嘹亮号角。他们将以“诚”为魂,以“毅”为骨,饱蘸家国情怀与时代使命的浓墨,在民族复兴的壮阔画卷上,奋力续写热血与赤诚的崭新篇章!弦歌永续,薪火长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筱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