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乡童趣邂逅非遗漆扇 绘就夏日文化传承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21 10: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睿   阅读 6.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黄祥灿 谢馨逸 张睿)7月19日,广东科技学院“籽籽同行”突击队在三水瑶族乡组织开展“漆彩瞬间——漆色绘出瑶族孩子自己的夏天”活动。此活动旨在让瑶族儿童近距离接触拥有八千年历史的漆扇技艺,通过沉浸式体验推动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

   千年漆艺走进瑶乡,开启文化对话新场景

漆艺作为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8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漆艺从最初的实用器具制作,逐渐演变成为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的艺术形式。其中,漆扇将漂漆技艺与传统扇子巧妙融合,以水为媒介使漆色自然晕染、流淌,形成独一无二的纹理,生动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哲学。

为让瑶族儿童深入了解漆扇背后的文化内涵,突击队队员以“中华文化万花筒里的技艺”为切入点,系统讲解了漆艺的起源、漂漆技艺的原理以及漆扇所承载的审美与文化符号。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孩子们认识到手中的漆扇不仅是一件器物,更是承载祖先智慧的重要载体,从而搭建起千年技艺与童真心灵之间的文化对话桥梁。

图为突击队成员向孩子们介绍漆扇。“籽籽同行”突击队 供图

   沉浸式实践体验,解锁非遗传承新方式

活动现场设置了多项沉浸式体验环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滴漆入水”环节中,孩子们亲眼目睹色彩在清水中交融、扩散,这一景象与瑶乡夏日傍晚的晚霞、山间流动的云雾颇为相似,引发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小心翼翼挤入颜料,用木棒轻轻搅动,看红色与蓝色晕染出梦幻纹路,仿佛在水中勾勒出童年的美好图景。

“扇面飘漆”环节进一步提升了活动的趣味性与参与度。孩子们轻压扇面入水,观察漆色花纹顺着水流“爬”上扇面,形成各具特色的图案:有的如晚霞漫染,呈现出“紫气东来”的天然意境;有的似蓝天白云,孩子们在其上增添“等风来”的字样,寄托对清凉的期盼;还有的被绘上“满帆起航”的图案,传递出勇敢无畏的精神。每一把扇子都成为孩子们内心世界与千年技艺共鸣的见证,实现了童真与传统的深度融合。

图为孩子们动手制作漆扇。“籽籽同行”突击队 供图

   成果展示显成效,点亮文化传承新希望

活动尾声举办的“小漆匠作品展”,集中展示了孩子们的创作成果,成为瑶乡夏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孩子们手持着作品,笑容灿烂,在漆色层叠间的扇面中,蕴含着对传统工艺最纯真的解读:部分扇面以红漆晕染出瑶乡晚霞的景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有的通过“蓝天白云”与“等风来”的元素,传递出对自然与清凉的向往;还有的以“满帆起航”的图案,呼应了瑶族勇敢开拓的精神。

突击队队员表示,孩子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了漆艺的乐趣,更深刻感受了祖先与自然对话的智慧。漂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让孩子们学会接纳变化、拥抱独特;色彩的交融则使他们理解了和谐与包容的意义。当孩子们自豪地向同伴、老师展示作品时,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已悄然在他们心底扎根,这些作品也成为传统文化的珍贵火种。

图为孩子们的成果展示。“籽籽同行“突击队 供图

  创新传承模式,搭建文化连接新桥梁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非遗体验,更是传统文化传承模式的创新探索。广东科技学院“籽籽同行”突击队以“美育+非遗+民族文化”为路径,让瑶族儿童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历史、感知美学,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漆扇轻摇,吹过瑶乡夏日的风,也吹开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窗口。当千年技艺与童真相遇,当民族文化与非遗融合,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把把绚丽的扇子,更是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持续传承。这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更预示着非遗之美在未来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