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清晨,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情暖童心护成长,爱润乡土助振兴”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化身创意导师,带领天宝村的学生们开启石头绘画课。大家以石为纸、挥笔创作,缤纷色彩与灵动线条,让普通石块蜕变为童趣满满的艺术品。
绘画活动开始前,指导老师先支起小白板,为同学们细细拆解石头绘画的基础技法:从如何巧借鹅卵石的天然弧度铺陈构图,让图案与石形浑然相融、相映成趣;到如何调配色彩,让画面在和谐统一中透着灵动生气,都讲得浅显易懂。讲解毕,老师邀请大家在白板上落笔试画,在预设的简单轮廓里,有人添上细碎的星点,有人勾出飘逸的弧线,有人缀以俏皮的几何图形……短短几笔,笔触或轻或重,构想各有巧思,已然显露出蓬勃的创作个性。
在同学们熟悉基本技巧后,志愿者老师们再将鹅卵石、五颜六色的颜料、粗细不一的画笔等材料有序分发给每位同学。分发过程中,老师耐心询问大家的创作想法,并结合石头的形状、纹理给出进一步建议,为接下来的绘画环节做好充分铺垫。
随后便正式进入石头绘画的创作阶段。同学们专注地调色,细致地勾勒线条,也会举手向老师请教细节处理方法。志愿者老师和指导教师穿梭在同学们中间,随时为同学们提供帮助、调试颜料浓度,鼓励内向的同学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整个创作过程充满了专注与活力,原本普通的石头在同学们的巧手下渐渐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经过一番精心绘制,同学们纷纷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一件件作品形态各异、创意十足,有的憨态可掬,有的色彩明快,有的充满童真。这些凝聚着同学们想象力与专注力的石头画,不仅是一堂课的成果,更承载着大家对美的理解与表达。
在成果展示环节,大家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 “石头艺术品”,向老师和同伴们介绍创作思路:“我画的是蛋糕,因为我喜欢吃蛋糕”“这颗石头像粽子,所以我画了粽子”“我把喜欢的图案 组合在一起,觉得这样很有趣”……
此次石头绘画课,让同学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艺术创作的乐趣,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创新思维。实践团志愿者的耐心引导,更让课堂充满温暖与鼓励,为同学们的童年时光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