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师生赴南通博物苑开展实践研学共探馆校协同育人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21 21: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范栩铖 徐耀杨 周群   阅读 3.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濠河碧波映古苑,馆校联动启新篇。2025年7月13日,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师生代表团一行赴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开展实践研学活动,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观展等形式,深化馆校合作。

 

图为南通大学文物移动“述”千年实践团团队合影。周群 供图

座谈谋篇:聚焦三大功能 共绘合作蓝图

当日上午,南通博物苑副馆长徐宁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袁小平、团委副书记马策、考古学博士虞金永及"文物移动‘述’千年"实践团成员展开深度对话。双方围绕博物馆"收藏、研究、教育"三大核心功能,就策展理念创新、学术研究联动、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等议题展开探讨。徐宁馆长结合南通博物苑"园馆一体"的特色布局,分享了"让文物活起来"的实践路径,强调当代博物馆需构建"学术研究支撑展览叙事、社会教育反哺文化传承"的立体化发展模式。

 

图为南通博物苑副馆长徐宁发言。徐耀杨 供图

 

图为指导老师就“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进行研讨。徐耀杨 供图

 

图为参会全体展开讨论的场景。周群 供图

智启未来:学子问道策展与教育新范式

座谈会上,实践团成员围绕博物馆发展脉络、策展风格演变、讲解员专业素养要求及博物馆建筑史等议题踊跃提问。面对学生关于"如何平衡学术深度与公众教育性"的提问,徐宁以张謇"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办苑宗旨为例,阐释了"知识普及需以深度研究为根基,展览设计应兼顾专业性与趣味性"的策展理念。针对"博物馆建筑如何体现文化融合"的追问,他结合南通博物苑中西合璧的园林式布局,指出"建筑本身就是文物,其空间叙事应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对话的双重使命"。袁小平副书记在总结中提出,未来将依托学院历史学、博物馆学专业优势,与博物苑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在课题研究、课程开发、志愿讲解等领域深化合作。虞金永博士则从考古学视角,就文物修复技术、遗址保护展示等议题提出合作建议,指出"馆校协同可打破学术研究与公共教育的壁垒,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动能"。

 

图为团队成员范栩铖在座谈会上提出疑问。徐耀杨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徐耀杨就座谈会内容发表观点。周群 供图

观展思学:在历史场域中触摸文明脉搏

座谈会后,师生团实地参观了《巨鲸天韵——江海鲸类生物资源专题陈列》《博物情怀——南通博物苑史迹暨早期藏品展》《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等特色展览。从鲸类生态的科普呈现到张謇"实业救国"的实践足迹,从早期藏品的跨文化标注到园林式展馆的建筑美学,师生团在讲解员的导览下,深入感受南通博物苑"馆园一体"的独特魅力。

 

图为师生团参观特色展览。徐耀杨 供图

 

图为师生团跟随导览员了解张謇先生生平。周群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分散参观展馆。周群 供图

薪火相传:赓续张謇精神 探索文化育人

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南通博物苑由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办,其"园馆一体"的建筑格局融合中西理念,藏品涵盖自然、历史、艺术多领域,体现了"教育为本、博物致知"的初心。此次研学中,师生团深刻感受到张謇"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实践智慧,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在博物馆教育、公共历史教育等领域贡献青年力量。

此次馆校联动标志着南通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在"思课+"课堂建设中的创新探索。通过整合博物苑的实物资源与学院的学术资源,双方将共同探究合作路径,让学生在博物馆学习中深化专业认知,在实践服务中传承文化基因,贡献青春力量。

徐耀杨 周群

|范栩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依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