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坚守与攻坚,二汽创业史里的国家记忆

发布时间:2025-07-21 21: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嘉睿智   阅读 5.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了解二汽历史与精神。7月5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线印记寻访团深入探访原第二汽车制造厂(二汽)老职工,在湖北十堰的厂区旧址,聆听亲历者李大林爷爷讲述那段“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峥嵘岁月。作为1971年9月通过“子女招工”进入二汽23厂的老兵,李爷爷44年的职业生涯,正是中国汽车工业艰难起步与自主奋进的缩影。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采访李大林爷爷,万悦供图

战火阴影下的创业:三千人的集结与地下长城

您当时是从湖北还是湖南来?面对团队成员万悦的疑问,李大林爷爷回忆道。“全国各内都有,这个各个地方都有。这个二汽主要是东北来的多。” 1971年,二汽迎来建设高峰,仅当年5月23厂一批招工,就“差不多来了三百多个”,天南地北的青年汇聚鄂西北深山。“每个厂都有防空洞”,李大林爷爷指着早已沉寂的山体入口,“在里面搞多大的工程…万一仗打起来,我们都把设备人都搬进去。”庞大的地下人防工程,是那个特殊年代“备战备荒”最沉默的证言,轰鸣的机械与隐秘的洞穴,共同筑起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宿舍从最初的“干打垒”土坯房,逐步发展为容纳“五六个人,七八个人”的集体上下铺,生活条件在筚路蓝缕中缓慢改善。

图为团队成员所拍摄的防空工程。冯嘉睿智供图

38.5元与十年坚守:卡脖子技术下的刀刃攻坚

作为23厂学徒工,李大林爷爷的工资变迁刻录着时代印记:从第一年18元,逐年增至转正后的38.5元。这38.5元,“拿了至少拿了七八年十来年”,微薄却沉甸。23厂肩负着为整个二汽体系制造关键“量具刃具”的重任。“每一个零件都要攻关的!”李大林爷爷语气凝重。70年代中期,二汽拳头产品“两吨半”卡车深陷质量困境,“问题大的很”,全厂展开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后来一找晚,不知道是啥时候了…”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试验,刀具与零件的碰撞声,是突破封锁的倔强呐喊。李大林爷爷特别提及厂里一对年逾九旬的老工程师夫妇,“一进厂就在搞技术,讲技术太行了”,他们的技艺是跨越时代的接力。

没有文化不行”:三线精神里的永恒内核

对比当年招工群体的差异,李大林爷爷感触尤深。除了如他一般的职工子女,还有来自“武汉技校”的学生。“那一帮人技校生也有些文化的…比那块完全农村招来的强一些,因为文化不行。”他坦言,专业素养对生产至关重要,“人家几个月一实习什么都会,二汽建设那是需要人的,需要文化的!”在他看来,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具备理论基础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技术工人,是二汽在闭塞山区最终实现“自主制造大部分设备”、仅“少部分精度达不到的从外边买”的关键支撑。这份对知识与人才的朴素推崇,穿透岁月尘埃,依然铮铮作响。

图为团队成员和李大林爷爷的合影。商思源供图

从战备年代的“好人好马”,到改革开放的质量攻坚,再到新世纪的转型跨越,无数的“李大林爷爷们”用青春与汗水浇筑的,远不止一座汽车城。他们在地下长城的阴影里锻造光明,在38.5元的坚守中磨砺锋芒,在“没有文化不行”的觉悟下传承薪火。二汽的创业史诗,是一部自力更生的国家记忆,其核心——对技术的敬畏、对人才的渴望、对家国的担当,正是“三线精神”穿越时空的价值回响,持续轰鸣在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征程上。(通讯员 冯嘉睿智 万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嘉睿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