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杨芷怡 范珈毓 黄志悦)七月的闽中大地,暑气裹挟着山间的清风,拂过层层叠叠的稻田。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阡陌文旅织锦,政策润壤兴田”赴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乡村振兴实践队一行,踏着蜿蜒的山路来到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倾听安良堡的百年“御匪防盗”的故事。
图为实践队队员了解安良堡相关介绍 通讯员 杨芷怡/摄
堡垒形制:攻防与生活的共生
安良堡,有着“东南布达拉宫”的美誉,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为悬山式不规则的半圆形,前低后高,落差达12-14米。土堡由堡前大池、门前坪、堡墙、大门、天井、正堂、后堂、厢房、护厝、花台、墙顶廊屋、辅门等组成,共有房屋48间。其防卫、抗震、抗风、采光、通风、隔热、御寒等功能齐全。堡门上方“安良堡”三个斑驳的大字,取“安境保良民”之意,透着神秘的威严,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曾是一方百姓抵御匪患、守护安宁的“堡垒”。
图为安良堡全景 通讯员 杨芷怡/摄
堡内时光:防御工事里的烟火气
实践队跟随东坂村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脚步走进堡内,在这里,时光仿佛慢了下来。鹅卵石铺就的天井历经岁月的风霜,早已变得光滑,墙上密布着射击孔与瞭望窗,无声地诉说着它曾作为防御工事的功能。四周的木质回廊连接着错落有致的房间,房间虽不大,却守护者一代又一代人在此守望相助的生活。据相关人员介绍,实践队得知,在安良堡的木构房间门上,还安置着老式的铁锁,窄长的铁条生满铁锈,却仍牢牢扣住门板,一次又一次开合的锁,锁住过房间里的家长里短,每道锈痕里,都沉着平凡日子的温度。在安良堡内西侧的角落,简易的木棚下,流淌着跨越百年的生活脉动,这口水井是当年堡内最关键的“生命线”,正是那源源不断的地下水,让堡内的人们得以在敌人围剿时坚守数月。
匠心传承:从防御智慧到文化守望
堡顶的廊屋视野开阔,推开木窗远眺,可见周边稻田与山林相映,当年选址的匠心尽显——既得自然屏障,又有水源滋养。工作人员指着廊柱上的刻痕说,这是历代族人记录的水位线,旱季时便依此调配用水。堡内横梁上,几处修补的痕迹格外显眼,是不同年代匠人用相似手法延续的守护,就像一代代东坂村人,始终把修缮安良堡当作自家的事,让这份“安良”的期许,在时光里稳稳传递。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安良堡的合影 通讯员 杨芷怡/摄
回望与前行:历史馈赠的责任
回望这座矗立在山间的土堡,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镌刻在砖石中的地方史,是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密码。先人的智慧,是在烽火年代中对生存的顽强探索,是把自然材料化为坚固壁垒的精妙构思,更是将防御实用性与生活完美融合的创造。此次安良堡之旅,不仅是一次文化寻踪,更是一场关于责任与传承的成长课。在未来,实践队的队员们不仅要将安良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更要带着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热爱,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用实际行动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珈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