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工商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竹韵桃江队奔赴湖南省波恩贝竹木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桃江县竹木产业转型的标杆企业,这里以“科技+生态”的发展模式,展现着传统竹木产业的现代化升级路径。在公司向导的带领下,团队开启了一场关于竹木加工智能化、绿色化的深度探访。
图为竹韵桃江队在波恩贝竹木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合影
科技赋能生产:竹材加工的智能化蝶变
踏入波恩贝竹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械嗡鸣交织成产业升级的韵律。成捆竹条有序码放于工位旁,数控切分设备率先启动——0.1毫米精度的刀片精准游走,将原竹均匀剖切成规整竹坯,碎屑簌簌落下的节奏里,藏着传统加工的效率突破。向导指向红外检测区:“这套‘智能质检员’,靠摄像头和传感器3秒识别虫蛀、霉变竹条,自动分流废料。” 目光落向压缩机组,高温高压设备正将多层竹片压合为板,电子屏上“800吨”压力值稳定闪烁。“以前自然晾晒要3天,现在4小时成型,强度还提了40%!” 从原料分拣到初加工的标准化流转,让团队真切触摸到:科技正为竹木产业编织效率新密码,推动传统加工向智能化生产跃迁。
图为波恩贝竹木科技车间内,自动化设备加工竹条
车间探技:刷胶工艺的智能焕新
车间中段,团队成员们围拢成半圆,目光紧锁工人操控的全自动刷胶机。机械臂灵活舒展,将植物淀粉基环保胶均匀涂布竹板——0.3毫米胶层厚度、±0.02毫米误差,精准度远超人工操作。“以前人工刷胶,一天最多处理50张板,还易厚薄不均。”向导指向设备计数器,“这台机器每小时能刷300张,胶料甲醛趋近于零。”成员们凑近观察,刷胶后的竹板迅速进入60℃恒温烘干隧道,传统晾晒受天气制约的难题,正被机械精准与环保技术合力攻克。从手工到智能的工序跃迁中,大家直观感知:科技赋能不止是效率突破,更以绿色配方重塑产业生态。这场车间里的“实地课”,让“科技破解产业痛点”从理论具象为眼前的机械运转。
图为波恩贝竹木科技:机械化刷胶工序现场
以竹为媒:绿色转型里的产业觉醒
厂房墙面上,“以竹为媒”的企业使命标语跃入眼帘。向导娓娓道来:创始人早年参与生态考察时,目睹滥伐致山地沙化的景象,遂决心以竹代木破局——“竹子3 - 5年可轮伐,比乔木成材快十倍,桃江竹林年产能20万吨,是天然的‘绿色储备库’。”如今,公司竹制板材已渗透家具、建筑模板等领域,年替代木材1.2万立方米,相当于守护3万棵成年乔木。团队成员驻足计算:“一棵竹的轮回,竟能撬动生态与产业的双重增量。”
从原料抉择到产品迭代,波恩贝将环保理念熔铸产业链的实践,让“绿色转型”不再抽象。这场调研里,青年们读懂:一根竹的产业觉醒,既是生态突围的智慧,更是传统产业拥抱时代的生动注脚。
图为波恩贝竹家居厂房标识,诠释以竹为媒的绿色产业理念
从科技赋能的生产革新,到以竹为媒的生态坚守,波恩贝勾勒出乡村产业“绿色+智能”的突围路径。这场探访让大家看见: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的共振里,更在生态责任与产业活力的平衡中。当一根竹子串联起智造升级与绿色使命,便书写出乡村产业最鲜活的成长样本——这,正是“三下乡”调研赋予的洞察与思考。
撰文 | 柯芳
图片 | 刘丹丹
一审 | 季欣阳
二审 | 王馨彬
审核 | 侯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馨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