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曹敏琳)七月的近尾洲镇,暑气渐浓,却挡不住孩子们对知识的热情。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铜”心“碳”索科普队的60余名队员,在近尾洲镇中心联合小学和蒸市联合中学开启了为期10天的“三下乡”支教,而美术组成员带着画笔、剪刀和一摞摞旧报纸,用艺术为乡村孩子播撒环保的种子。
课程里的“环保密码”:旧物变宝,创意藏理念
“大家看,这张旧报纸能变成什么?”在《旧墨新生:报纸变形记》的课堂上,队员曹敏琳举起一张泛黄的报纸,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随后的40分钟里,裁剪、折叠、粘贴的沙沙声此起彼伏,废旧报纸在孩子们手中“变身”:有的成了可爱的小狗,有的成了一个搞怪面具,还有的折成了一束玫瑰,栩栩如生,好不生动。
图为队员贺宁对同学进行绘画指导。隆彦波 供图
这只是4节环保主题美术课的缩影。《瓶盖总动员:创意工坊》里,孩子们用攒了许久的瓶盖拼出“绿水青山”;《当灰暗遇见光芒》中,通过“污染的灰色”与“生态的亮色”绘画对比,直观感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字绘青山,写环保新章》则让文字与画笔结合,“绿”“净”“护”等字的笔画间,藏着孩子们对家园的祝福。
从课堂到社区:环保理念的“接力赛”
课程结束后,60余件学生手工作品被精心整理,与队员们绘制的科普内容一起,拼成了一块“乡野拾趣,旧物新生”主题展板,立在教学楼旁。放学时分,孩子们拉着家长、邻里围到展板前,当起了“环保小讲师”:“你看这两幅画,左边是污染的天,右边是蓝蓝的天,我们要保护它。”
30余名居民在孩子们的讲解中驻足,一位奶奶摸着孙子的瓶盖作品笑说:“以后家里的废品不扔了,留着让孩子再创作。”从课堂上的动手实践,到社区里的理念传递,环保知识跨越了年龄,真正走进了生活。
图为同学们的各类作品呈现在展板上。曹敏琳 供图
实践里的成长:不止于“教”,更在于“见”
10天的支教,队员们也看到了乡村教育的局限:美术课没有专用教室,孩子们在普通课桌上挤着创作;剪刀、画纸等工具要多人共用……但这些并未阻挡孩子们的创造力,反而让“旧物利用”的课程更有意义。对孩子们来说,收获的不仅是环保知识,更是“身处匮乏,也能创造美好”的自信。
当最后一块展板被固定好,夕阳洒在孩子们的作品上,也洒在队员们的笑脸上。这场用艺术串联的环保实践,早已不止于“三下乡”的10天——那些被点燃的创造力与环保意识,终将像种子一样,在乡间生根发芽,长出一片绿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雨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