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莫诗雨 邹金伶) 近日,南宁理工学院“龙跃炮龙”调研实践团一行10人奔赴有着“中国炮龙之乡”美誉的古城炮龙作坊,在非遗传承人邹师傅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为期两天的非遗文化深度调研之旅。团队以青春实践为笔,以民俗传承为墨,在竹篾的清香与龙舞的灵动中,解码传统民俗的传承脉络与文化基因。
图为团队成员在古城炮龙作坊前合影。冼雯婷 供图
走进弥漫着竹篾清香的作坊,光线透过木窗洒在错落有致的工具架上,剪刀、篾刀、胶水、彩纸等工具整齐排列,墙上悬挂的“炮龙传承示范户”牌匾在岁月的打磨下更显厚重。实践团成员围坐在半成型的炮龙骨架旁,邹师傅手持一根刚削好的竹篾,从选材开始娓娓道来:“炮龙的‘骨’得选三年生的桂竹,韧性足、不易折,削篾时要顺着竹纤维走,薄厚均匀才能让龙身灵活摆动。”他边说边示范,指尖翻飞间,原本粗壮的竹材逐渐变成细如发丝的篾条,引得成员们纷纷凑近观察,不时提笔记录要点。
图为邹师傅给团队讲解炮龙制作。冼雯婷 供图
谈及炮龙的“形”,邹师傅指向作坊角落一尊完整的炮龙成品:“你看这龙首,‘三尖八角’各有讲究——额尖象征吉祥,角尖代表威严,鼻尖寓意灵秀;八角对应八卦,暗含‘镇宅纳福’的寓意。”他拿起画笔,蘸取鲜红的油彩在龙睛位置轻点:“龙睛要‘点睛’而非‘画睛’,笔尖轻提留一丝白,才显得龙有灵气。”从龙身的“九节十三段”结构,到鳞甲纹样的对称排列,再到龙尾“鱼尾收势”的设计巧思,邹师傅将“扎、糊、绘、舞”四大技艺的传承智慧一一拆解,让成员们在细节中读懂炮龙文化“形神兼备”的精髓。作坊内陈列的老照片更成了鲜活教材,黑白影像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炮龙巡游场景、不同年代的炮龙造型变迁,串联起这项非遗从田间地头的民俗活动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轨迹。
走出作坊,实践团成员们早已按捺不住体验的热情。在邹师傅的指导下,大家分组领取炮龙道具——12米长的金色龙身由10人共同操控,一人举龙珠引导,其余人分握龙节,随着锣鼓声开启“实战”练习。“‘龙戏珠’时,龙珠要快、龙首要追,龙身得跟上节奏,不然就会‘打结’!”邹师傅站在队伍旁实时纠正动作,“游龙摆尾时,后排的人手臂要抬高,弧度才能自然流畅。”起初,成员们因步伐不一、发力不均,龙身时常出现卡顿,甚至有两次龙尾不慎撞到墙角,引得大家笑着调整站位。经过两个小时的反复练习,从“一人领、众人合”的默契磨合,到对“刚柔并济、虚实结合”动作要领的领悟,阳光下的金色龙身在锣鼓声中逐渐灵动起来,龙首高昂时如腾云驾雾,龙尾轻摆时似碧波荡漾,生动诠释了非遗表演中“互动共生”的独特魅力。汗水浸湿了成员们的衣衫,但脸上的笑容却愈发灿烂,正如成员王同学所说:“这不仅是动作的学习,更让我们体会到民俗文化背后‘齐心协作、共舞一心’的集体精神。”
图为邹师傅指导炮龙动作。冼雯婷 供图
调研期间,实践团还与当地村民、民俗研究者开展座谈,深入了解炮龙文化的历史渊源。据介绍,古城炮龙起源于明清时期,最初是村民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经过数百年演变,逐渐形成“正月十一炮龙节”的盛大民俗,每逢节日,数十条炮龙穿街走巷,鞭炮齐鸣中万人同庆,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但随着时代发展,炮龙制作耗时费力、年轻人参与意愿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如何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成为传承人与青年学子共同思考的话题。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知识,提出“短视频记录制作过程”“开发炮龙文创手作体验包”等建议,得到邹师傅的认可:“年轻人的想法新鲜,能让炮龙文化离大家更近。” 图为邹师傅和团队开展座谈 冼雯婷供图 调研尾声,实践团与邹师傅在作坊前合影留念,镜头里,12米长的炮龙道具舒展铺开,成员们与传承人并肩而立,笑容里满是收获与不舍。此次探访中,“龙跃炮龙”实践团以“沉浸式调研+体验式传承”的模式,不仅触摸到炮龙文化的肌理,更在技艺学习与文化交流中搭建起青年与非遗的桥梁。南宁理工学院学子用青春视角挖掘非遗价值,既解锁了传统技艺的奥秘,也为古老炮龙文化的当代传承注入年轻思考——未来,团队计划将调研成果整理成图文手册、拍摄纪录片,并在校内开展炮龙文化分享会,让更多青年感受非遗魅力,让古老的炮龙文化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金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