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5日,广东财经大学“智联万家”实践团深入肇庆市高新区大旺街|道,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以“科技赋能智慧养老,助力乡村治理数字化”为目标,通过推广“小旺AI智能体”、开展社区宣讲、上门教学等多元举措,为基层养老服务注入青春动能,在各社区间书写新时代青年服务社会的生动篇章。
(图为广东财经大学“智联万家”实践团合照)
精准服务,搭建科技与老人的“连心桥”
实践团聚焦乡镇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痛点,创新采用“集中课堂+一对一辅导+入户走访”的立体化服务模式。7天内,团队深入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及7个社区,举办多场“小旺AI智能体”宣讲会,用大字版宣传册、图文手册、定制宣传扇等适老材料,将智能体的医保报销查询、服药提醒、健康监测等功能转化为老人听得懂的“家常话”。
(图为小旺讲堂,集中讲解小旺AI智能体使用)
“阿伯,您看这个扇子上的步骤,对着手机说‘查养老金’,它就会和咱们讲清楚嘞!”队员们手持印有操作指南的宣传扇,耐心演示方言交互功能。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团队跟随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走访,手把手指导操作,记录下老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为智能体服务迭代积累第一手资料。活动期间,累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超200份,完成124份有效问卷调研,让科技红利真正触达老年群体。
(图为实践团为本次小旺AI智能体宣传准备的物料)
队长在工作总结中提到“手把手教长者们使用‘小旺AI智能体’,从基础操作到生活应用,看到他们从好奇、生疏到逐渐掌握、露出笑容,大家都深切体会到科技助老的温度与价值。同时进行的老年人智能化使用情况的社会调查,使得实践团成员能够更真实地倾听长者在数字时代的困惑与需求。这次实践或许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心与心的连接。”
(图为阿姨在主动学习小旺AI智能体)
校地协同,探索智慧养老新路径
“只有走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要用所学所长回馈家乡、服务社会。”实践团践行大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林玉泉主任的嘱托,将校地协同贯穿活动全程。团队与大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紧密合作,不仅完成“小旺AI智能体”使用视频拍摄,更共同探索“AI+网格员+老人”三方联动机制——智能体高效处理政策咨询等常规需求,网格员承接紧急服务与人工兜底,形成“技术赋能+人文关怀”的服务闭环。
(图为小旺AI智能体讲堂中,一对一精准解答环节)
调研数据显示,超95%的受访老人有使用智能设备的需求,但48.39%受困于操作复杂,33.87%面临视力问题。为此,团队特别情景演绎教学视频,为老人提供更清晰简洁的学习途径。如今,社区活动室里时常响起“小旺怎么查医保”的讨论,越来越多的老人主动掏出老花镜研究操作步骤,智慧养老的种子正在基层土壤中生根发芽。有队员在回忆时提及,这次实践让他意识到,笔下的每一篇文案都是连接技术与老人的桥梁。文字既要准确传递小旺智能AI体的价值,更要承载让技术普惠乡村的责任。
(图为宣讲会结束,与阿姨们的合影)
此外,队员们也积极融入社区生活,与长者共唱粤剧、同练太极、共跳交际舞,在互动中倾听心声、感知需求。如今,越来越多老人愿意主动学习智能操作,社区里关于“小旺AI智能体”的讨论也日渐热烈,智慧养老的“春风”在润物细无声中吹向社区的每个角落。
(图为欢乐交际舞,手把手温情陪伴)
青春担当,书写社会实践新篇章
调研活动如同在数字荒漠中拓路前行,每一道操作障碍都是适老服务的改进路标。当队员们离开时,有老人攥着宣传扇追问:“你们还来吗?”这声询问,让队员们更加坚信微光终将成炬。智慧助老不仅是技术下沉,更是用人文温度熔铸科技棱角,让每位老人都能握住时代递来的温暖之手。
此次实践深度呼应着国家战略布局,是对“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发展”要求的具体落实,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的部署,更与“百千万工程”中“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同频共振。团队以“AI +养老”的创新模式,探索出高校助力基层公共服务升级的有效路径,既为国家智慧养老政策在乡村的落地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也彰显了青年学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责任担当。广东财经大学“智联万家”实践团以科技为笔、以真情为墨,将智慧养老的便利送到老人指尖,为乡村公共服务升级注入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芷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