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煤都黑”到“大同绿”:两山理念下的古城转型与实践探索
7月17日,绿色先锋队的成员们准时踏入大同市人民公园。他们带着宣传册和宣讲材料,此行的目的明确——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让“两山”理论走进市民心中,开展一场深入人心的宣讲活动。
图一、志愿者们集合
活动现场,志愿者的身影吸引了众多晨练市民的注意。那些正在打太极的市民接过志愿者们递上的宣传册,而跳广场舞的群体也纷纷围拢过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交流互动中,几位退休矿工分享了自己在晋华宫煤矿工作的经历以及煤矿转型后的感受。同时,多位市民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们眼中当地环境的巨大变化。志愿者们或蹲或站,手里的笔记本翻开着,笔尖在纸页上快速移动。侧重整理环境变化的具体描述,遇到市民提到的时间、地点等细节,还会特意追问确认,确保每一条信息都清晰准确。
图二、市民与志愿者交流亲身经验
在宣讲环节,志愿者们通过对比图展示当地环境变化:2013年的矸石山为灰黑色土坡,植被稀少,天空呈灰蒙状态,可见运煤车尘烟;2023年的同一区域则绿树覆盖山坡,山脚下有白墙红顶的看护房。志愿者介绍,该区域已从十年前风一吹满是灰尘的状态,转变为可进行养殖、种植的林场。
针对市民提出的“矸石山上树木能否存活”的疑问,志愿者回应:左云县邀请林业专家进行土壤改良,通过掺入有机肥、选择耐旱杨树等措施,使树木成活率达到九成以上。另一组御河岸边的对比图显示,2013年此处为废弃工厂,存在黑黢黢的烟囱和直排河道的排污管;如今则建成亲水平台,设有木质栈道,周边种植垂柳,成为市民休闲场所。宣讲过程中,志愿者用通俗语言解释专业术语,使“两山”理念更易被理解。
图三、志愿者宣讲“两山”理念
宣讲结束后,志愿者们紧接着开展了问卷调研。他们向市民们说明了调研的目的,并邀请他们参与其中。对于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老年市民,志愿者们提供了老花镜和放大版的操作指引,并耐心地进行协助。参与调研的市民还有机会获得叶脉书签和折叠团扇作为礼品。在调研过程中,志愿者们还与市民们进行了日常交流,收集了多方面的反馈信息。
图四、志愿者协助老年市民填写问卷
此次在人民公园开展的实践活动,为青年学子打开了一扇从理论走向生活的窗口,让“两山”理念从课本上的铅字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曾经在课堂上反复研习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学子们真切感受到,这一理念早已融入市民的日常:是空气里减少的煤尘,是河道里重现的鱼虾,是公园新增的绿地里孩子们的嬉闹声。市民对生态建设的反馈,成为衡量相关工作成效的重要参考。
在大同的调研过程中,青年学子们穿梭于城乡角落,用镜头和笔记细致记录当地绿色发展的每一处变化。同时,他们俯下身子倾听民众需求,无论是老人对空气质量的直观感受,还是商户对绿色产业的期待,都被认真收纳进调研手册。这一实践既是对“两山”理念的具象化探索,更鲜活展现了青年群体扎根基层、参与建设的实际行动,为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与落实,提供了充满青春气息的实践样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奕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