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百千万工程”,响应国家号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近日,广东财经大学校级重点团队古村焕彩实践团奔赴大莲村,与当地村委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在这次暑假第一期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在地都镇团委书记陈文丽、大莲村党总支部委员彭洽稳、村委会主任彭锦坤和大莲村支委陈小庆的带领下,初步探访了大莲村特色景点。为后续实践成果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初探大莲村
实践团成员在地都镇团委书记陈文丽的带领下,如期到达了大莲村。在与彭洽稳委员、彭锦坤主任、陈小庆支委的交谈中,实践团初步了解到大莲村被水环绕,以水养民,被称为“水上大莲”。在谈话中;,镇团委书记陈文丽提到,大莲村的发展应该从“水”着手,做好“水”文章,发展“水”文化,实践团可以通过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将水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促进当地的发展。这些介绍使得实践团成员进一步了解了大莲村的整体情况。
实践团成员与地都镇团委书记陈文丽及大莲村党总支部委员彭洽稳交谈
踏访南溪里
随后,陈文丽书记与彭洽稳委员带领实践团考察村落中的百年华侨建筑“南溪里”。彭洽稳委员给我们介绍道:这是马来西亚归侨、中国同盟会会员彭镜波的故居。这座潮汕传统三进式宅院,左右带巷,外围围墙,墙外碧水环绕。左门匾额题有“南溪里”之名,春节时会贴嵌名联。步入宅内,开阔的阳埕后,主厅正门高悬“庐陵世家”楷书匾。尤为独特的是两侧巷门匾额:右侧“振麟”,左侧“翙凤”,分别源自《诗经》的《麟放到 之趾》(寓意子孙仁厚昌盛)和《卷阿》(象征高飞祥瑞)。这两个典故深刻寄托了建造者对后代才德兼备、家族兴旺的殷切期望,成为这座侨宅文化内涵的点睛之笔。
南溪里承载着揭阳文化的诸多特质,是当地文化的具体呈现。这里留存的传统建筑、民俗习惯和手工技艺,都带着鲜明的揭阳印记,是一代代人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积累。对于大莲村而言,南溪里更是发展乡村文化重要依托。
南溪里
彭洽稳委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南溪里
漫步堤坝边
实践团在大莲村支委陈小庆的带领下,前往堤坝进行考察。堤坝边水光潋滟,风景宜人。在附近的池塘,可见连片的虾塘分布,这里是村里的主要养殖区域。几位虾农正在塘边作业,有的背负饲料桶进行投喂,有的驾竹筏以网兜捕捞,网中虾体饱满。陈小庆支委介绍,这些虾塘属于村内重要产业,养虾收入在村民总收入中占比可观。
实践团成员在观察虾农劳作的同时,聆听村支委陈小庆介绍养殖细节,涵盖养殖周期、销售渠道等内容。这使实践团成员认识到,大莲村除南溪里的传统建筑外,水产养殖亦是重要资源。通过此次考察,团队对村庄的产业结构及村民生计来源形成了更具体的认知,明确水产养殖与文化资源同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石。
正在撒饲料的虾农
刚捕捞上来的南美白对虾
实践总结
广东财经大学古村焕彩实践团通过此次对大莲村的实地考察,初步了解了村委需求和村内现有资源,并认为通过“以水养民”的方式推动乡村经济增长是切实可行的。未来,实践团将持续跟进项目进展,与当地村镇紧密合作,为揭阳“百千万工程”贡献智慧与力量,共同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撰文 | 涂茜、王珏琪
图片 |蔡岱欣、陈鸿宇
审核 | 林煜、杨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蔡东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