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赓续秦巴星火· 云筑老区新生”——陕南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实践团”积极行动,奔赴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张骞墓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采访调研、拍摄思政微视频等形式,深入体悟张骞精神,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团学习张骞事迹,感悟张骞精神
步入张骞墓,一座雕像便映入眼帘,古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实践团在讲解员带领下,先后参观了张骞墓及其他相关展厅,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下,成员们重温了两次出使西域的“凿空”壮举,感受了张骞“持节不失”的爱国精神、“敢为人先”开拓精神和“平等对话”的包容精神,深入体会了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实践团成员小高激动地说:“张骞主动请缨前往遥远的西方,两次出使被匈奴囚禁13年,却始终持节不失,这种开拓与坚守,正是当代青年需要的韧劲!”
实践团传播丝路文化,弘扬丝路精神
为使丝路文化具象化,增强丝路文化传播力。实践团成员于馆内“风沙中的持节者”主题雕塑与代表性场景前,拍摄“丝路新声·青春当如张骞行”为主题的思政微视频,以张骞“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对话新时代青年创新与多元对话的使命担当。
实践团调研参观游客,了解民声民意
调研环节,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特色,对纪念馆工作人员、参观游客开展问卷调查与深度采访,了解当代人民群众对丝路文化的认知程度与宣传期待。实践团成员们累计发放问卷30份,访谈工作人员和游客6人。另实践团成员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张骞墓不仅是文物,更是城固人‘敢闯敢拼’的根。”一位工作人员在访谈时讲道。
此次张骞之行,实践团成员们从“凿空”中汲取开拓精神,从“持节”中赓续家国情怀。未来,实践团将以 “传播者” 与 “传承者” 双重身份持续行动,一方面,继续深化调研成果,将丝路文化打磨成更具感染力的思政微课、调研报告,让广大青年触摸历史温度,让 “爱国担当、开拓创新、开放包容” 的精神火种,在更多人心中点燃;另一方面,实践团将以张骞为榜样,勇于探索、勇担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解媛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