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杨桂英 吴雨萱 付文吉 沈明)2025 年 7 月 15 日,作为创新科学传播形式、激发公众对环保知识兴趣的重要举措,“科普情景剧” 主题宣传活动走进衡阳市近尾洲镇,与衡阳师范学院 “锌” 火筑梦科普队的科普课相呼应,通过《环保小卫士 - 垃圾分类》《消失的河流》两部精心创作的剧目,将科学知识与生动情节相结合,让当地乡村及社区不同年龄层观众在轻松氛围中筑牢环保理念。
一、精心筹备:打磨细节筑牢科普根基
活动前期,组织者紧扣 “环保” 核心,结合乡村及社区生活实际,完成两部剧本的创作。《环保小卫士 - 垃圾分类》聚焦日常垃圾处理,以拟人化手法设计垃圾桶与居民的互动情节,既保证垃圾分类标准的准确性,又通过生活化对话降低理解门槛;《消失的河流》则以小河从清澈到污染再到恢复的完整剧情,科学呈现水污染成因与治理原理,兼顾故事性与知识性。
为确保演出效果,学生与志愿者组成的表演团队展开反复排练。从台词语气的生活化调整,到肢体动作的自然演绎,再到舞台走位的合理设计,每个细节都经过细致打磨,力求让科学知识在情节推进中自然传递。
二、精彩上演:两部剧目传递环保真谛
正式演出中,两部剧目凭借独特创意引发观众共鸣。
《环保小卫士 - 垃圾分类》以 “拟人化垃圾桶” 为主角,通过它们与居民的趣味互动直观呈现分类标准:“厨余垃圾桶” 张开绿色 “肚皮”,热情迎接菜叶果皮;“可回收垃圾桶” 挥舞蓝色 “手臂”,提醒大家将废纸、塑料瓶投入其中;“有害垃圾桶” 则严肃地 “告诫” 居民,电池、农药瓶等需单独存放。生动的演绎让观众快速掌握分类方法,深刻理解 “垃圾分类减少污染、变废为宝” 的环保意义。
《消失的河流》则以时光变迁为主线,展现小河的 “命运转折”:起初,孩子们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戏,村民们用河水灌溉农田;随着工厂排污、垃圾乱扔,河水逐渐浑浊发臭,鱼虾消失;最终,在环保志愿者的呼吁与治理下,污水得到净化,小河重焕生机。剧情的起伏变化,清晰揭示了 “水资源保护需要全民参与” 的科学道理,唤起观众的责任感。
三、反响热烈:艺术形式助力素质提升
这种将艺术与科学融合的传播形式,打破了传统宣讲的枯燥感。观众在欢笑与感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环保知识,无论是乡村的老人还是社区的孩子,都能轻松理解并参与讨论。演出在社区和学校引发热烈反响,有效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让环保理念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雨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