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 日至 4 日,广西师范大学 “塑忆邕韵队” 的 6 名大学生深入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了为期 3 天的灰塑实地拍摄调研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镜头记录当地灰塑,为后续制作宣传视频、推广非遗积累素材。
7 月 2 日清晨,团队成员在三街两巷入口处集合,正式开启调研行程。据团队负责人彭子珊介绍,选择三街两巷作为调研地点,是因其作为南宁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建筑群,集中留存了一批岭南传统灰塑工艺作品。团队成员前期通过网络资料了解到,这里的城隍庙、新会书院等古建中仍保存有灰塑,但具体数量和保存状况并不清楚,这次就是要实地摸清情况。
首日调研中,团队先后走访新会书院和骑楼文化陈列馆。在新会书院一侧屋檐下,队员们发现了几处灰塑装饰,其中两处因常年受雨水侵蚀,出现纹样模糊、石灰层剥落现象。队员们分工协作,一人负责用相机拍摄全景与细节,一人记录灰塑图案及大致尺寸,另一人则观察周边环境对灰塑的影响。“这处灰塑颜色已经掉了,还有黑黑的东西挡着看不清它的内容,边缘也已经开裂,得赶紧拍下来留存。”队员石诗琪一边调整相机角度,一边向同伴提醒。
▲图为图为塑忆邕韵队在观察屋檐上的灰塑。何江瑜 供图
7 月 3 日,团队重点考察城隍庙区域。相较于新会书院,这里的灰塑保存状况更佳,尤其是正门上方的 “龙凤呈祥” 主题灰塑,色彩虽有淡化,但整体纹样完整,龙鳞、凤羽的细节清晰可辨。队员们在此拍摄了近 50 张照片,涵盖不同光线条件下的灰塑状态。“看阳光直射下和阴天的拍摄效果完全不同,多拍几种情况,后期做视频时能更全面地展示。” 队员谢心怡向大家解释拍摄思路。
▲图为图为城隍庙中的灰塑。谢心怡 供图
7 月 4 日,团队将调研范围扩展至三街两巷周边的王阳明展览馆及相邻民居区域。在一处老式民居的门楣上方,队员们发现了简化的灰塑装饰,虽工艺相对简单,但能看出与新会书院灰塑在技法上的关联性。当天下午,团队完成最后一处调研拍摄,共记录到十余处灰塑遗存,拍摄照片 130 余张。
“这次调研的核心是收集素材,为后续打造以灰塑为核心的IP 并制作宣传视频做准备。”团队负责人表示,团队计划对这些照片进行整理分类,结合灰塑的历史背景和工艺特点,制作系列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隐藏在南宁老街区中的非遗。
截至记者发稿时,“塑忆邕韵队” 已开始对拍摄素材进行初步筛选,相关视频制作工作将在暑期陆续推进。团队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南宁三街两巷的灰塑,让这一非遗在新时代被看见、记住和传承。
▲图为图为塑忆邕韵队调研合影。何江瑜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子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