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曲阜师范大学“陶火承薪”非遗传承实践队前往日照东夷黑陶博物馆,开展以探寻黑陶文化、传承非遗技艺为目的的参观学习与采访活动。实践队员们在博物馆内深入了解黑陶历史与工艺,并与博物馆负责人李国庆围绕黑陶文化传承展开交流。
在负责人的引导下,实践队员们依次参观了博物馆内的各个展区。从黑陶的起源说起,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东夷地区黑陶的发展脉络,展示了不同时期黑陶的典型器型,如造型精美、薄如蝉翼的蛋壳陶杯。据测量,蛋壳陶杯厚度仅有0.2-0.3毫米,实践队员对工匠的精湛手艺表示深切感叹。
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对负责人进行了采访。采访过程中,负责人讲解了黑陶的制作工艺,从选土、制坯、拉坯、打磨抛光到入窑烧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匠的智慧,尤其是“封窑渗碳”技术,更是黑陶区别于其他陶器的独特之处。通过访谈,实践队员了解到,制作黑陶时,陶土成型至少要经过三步。首先需要选土,这里的土大多是从黄河流域取来的较为细腻的红胶泥,经过选、淘到阴干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接着是制坯。常见的制坯方法有用泥条盘筑法、拍接法、罐雕法、印模法等等。做好坯后,需要反复几百次的打磨抛光,让黑陶“亮如镜”。最后进行入窑烧制阶段。黑陶的烧制相较于其它陶器更为复杂,时间也更长,这是因为它在烧制过程中多了高温渗碳的工序,陶器也因此变为黑陶。
访谈中还提到,日照东夷黑陶在技术上有了不少革新。现代工艺在制陶过程中得到了应用,机器拉坯替代了部分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成型率。产品方面亦有新尝试,负责人表示现已经研发出带扩音功能的一代黑陶音箱,可以借助陶体的通透性实现扩音。其次还有通过各种手段改良后的小茶壶质地变得更坚硬,解决了不能长时间泡水的问题。
但当提到有关黑陶产品营销的问题时,负责人回答道:“营销现在主要就是亏损。”黑陶的制作工艺是最复杂的,而且成型的东西相对来讲是最不结实的,不具备适用性。如果纯靠市场化运作,黑陶在历史上已经被淘汰了。因此要做好营销,需要相关政策支持、引导,才能更好地整合资源,把品牌宣传出去。但是,尽管黑陶文化行业就业前景一般,负责人仍然坚守,他说:“老匠人做了40多年依旧无怨无悔,他们觉得这个事情有意义,那咱们就去做,不能只因为谋利。黑陶是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关于黑陶的发展前景,负责人给出了清晰规划:其一,要坚守初心,始终以敬畏之心守护黑陶工艺的核心精髓,制作黑陶的传统技法和独特工艺,都需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确保千年技艺不失其本;其二,要全力推动日照黑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系统化的保护与推广,提升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辨识度与影响力,让日照黑陶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负责人强调,黑陶文化绝非孤立的技艺传承,而是承载东夷文明乃至黄河流域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从历史脉络来看,黑陶的演变与日照地区的发展紧密相连,其工艺中蕴含的审美理念、生活智慧,正是当地文化基因的生动体现。因此,日照市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黑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它既是地域文化的“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的历史土壤;也是精神内核的“魂”,凝聚着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寄托。
对此,负责人对黑陶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各方力量持续发力——匠人坚守技艺底线,政府强化政策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便能推动这一承载千年文明的文化遗产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日照黑陶不仅会成为当地文旅产业的亮丽名片,更将在全国文化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其深厚的历史价值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一颗闪耀的文化明珠。
此次参观采访让“陶火承薪”非遗传承实践队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黑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队员们表示,黑陶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好黑陶文化意义重大。他们相信,在各方努力下,通过创新传承方式、拓展市场空间,黑陶文化一定能突破困境,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领略到这份来自远古的“陶火之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浩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