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李亚萍、张鑫)当光伏板的蓝色矩阵在宁夏戈壁滩上铺展,当千年非遗药香在闽宁协作中氤氲升腾,这片曾被称作"干沙滩"的土地,正以"光伏+非遗"的创新实践,书写着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交融的新篇章。
7月14日,宁夏大学"星火闽宁·青春力行"实践队走进闽宁光伏生态产业园,在科技与文化的交响中,探寻红色基因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密码。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展示大棚前合影
实践团来到产业园核心区,探访“光伏+农业”的生态奇迹。1245亩的土地上,281座智能大棚鳞次栉比,上方太阳能板熠熠生辉,下方菌菇、灵芝、草莓等作物茁壮成长。园区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阴阳棚’设计,实现发电与种植双赢——阳棚种果蔬,阴棚育菌菇,年发电量超4000万度,上面发电、下面种植,一块土地两份收益,这是我们‘农光互补’的特色。”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园区负责人进行交流
随着园区负责人的介绍指引,实践队来到了展示大棚前,见证了科技与自然的完美共生,草莓与枸杞沐浴阳光,灵芝与香菇在光伏板的荫蔽下悄然生长。更令人称奇的是“光伏+蚯蚓”的生态循环——牛粪喂养蚯蚓,蚯蚓改良沙土,有机肥反哺作物,形成"零废弃"闭环。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展示大棚参观蚯蚓养殖
穿过光伏矩阵,一缕药香将实践队引入非遗制香工坊。艾草、薄荷、玫瑰花等园区自产药材,在福建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化作具有调理功效的线香与香牌。“由于宁夏这边气候原因鼻炎患者较多,这款‘辛夷花香’融合了宁夏干燥气候的解决方案,是闽宁协作的‘健康礼物’。”负责人手持香品介绍。
▲图为负责人为实践队介绍香品制作
从光伏板到香药草,从“农光互补”的科技智慧到非遗传承的文化匠心,园区的每寸土地都写满创新。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闽宁镇的蜕变,是科技赋能的奇迹,更是协作精神的延续。这次实践让各位队员青春的信念更加笃定,唯有将学识扎根大地,方能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续写新的“山海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