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赵鹏宇 吴泽璇) 近日,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赵鹏宇深入山区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 “气候行动” 主题宣讲课。这场以 “守护共同家园” 为核心的公益课程,通过生动讲解、互动体验和实践模拟,让山区孩子们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更以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将全球环保理念播撒在乡村教育的土壤中。
(图为小朋友们对气候行动这一主题的思考 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一堂课串联全球与乡土 青年教师搭建认知桥梁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脚下的地球正在经历一场‘发烧’,而这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课堂伊始,赵鹏宇老师手指着联合国 SDG 13 “气候行动” 主题海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启了课程。他结合 PPT 中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温室气体的来源” 等内容,通过山区孩子熟悉的 “雨季变短”“冬季变暖” 等现象举例,将抽象的气候概念转化为身边的鲜活案例,瞬间拉近了孩子们与全球议题的距离。
(图为赵老师给大家介绍这节课的主题 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在联想环节,一名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快步走到教室前方的小黑板前,认真写下 “冰川”“融化”“植物” 三个词。“老师讲过,气候变暖会让雨水变少,北极熊的家会融化,而种树能帮助地球‘降温’。” 她的回答引发了热烈讨论,孩子们纷纷举手补充,“海平面上升”“流离失所”“全球变暖” 等答案陆续出现在黑板上,这些朴素的认知恰是课程激发环保意识的生动写照。
(图为小朋友们手写的对于“气候”变化的印象 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从国家承诺到乡土实践 双碳目标点亮行动方向
“中国向世界承诺,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减碳小卫士。” 赵鹏宇结合 PPT 中中国 “双碳” 目标的内容,用 “爬楼梯” 比喻 “碳达峰”(爬到最高处后不再上升),用 “下楼回家” 解释 “碳中和”(让排放与吸收达到平衡),让孩子们轻松理解国家战略。他还介绍了来光伏板模型和节能灯泡,通过对比实验展示清洁能源的优势,告诉孩子们:“山区的阳光和风力都是宝贵的绿色资源。”
(图为小朋友们认真思考国家“双碳”战略 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课程的高潮当属 “小小联合国” 模拟活动。赵鹏宇让孩子们分别扮演不同国家的 “代表”,围绕 “如何减少塑料袋使用” 展开讨论。他化身 “记者”,走到扮演 “小代表” 的孩子面前,笑着提问:“作为‘山区代表’,你认为家乡可以做些什么?” 孩子们纷纷支招:“用竹篮买菜”“旧衣服做布袋”“告诉爸爸妈妈少买包装商品”,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坚定。这场模拟活动不仅呼应了 PPT 中 “全球合作应对气候问题” 的理念,更让孩子们意识到:每个人的声音都能为地球带来改变。
(图为“小小联合国”活动中赵老师与“小代表”们互动 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爱与知识共传递 青年担当浇灌希望之花
课程接近尾声时,一对还没上学的双胞胎兄弟怯生生地举手,指着PPT上“垃圾分类”的图片问:“老师,菜叶和电池要扔进同一个垃圾桶吗?”赵鹏宇蹲下身,轻声解释道:“菜叶是厨余垃圾,要放进对应的厨余垃圾桶;电池属于有害垃圾,得扔到专门的有害垃圾桶里,它们可不能放在一起哦。”“老师下次还来吗?我也想学着分好垃圾,保护环境。” 弟弟的话让在场的人深受触动。
(图为赵老师给小朋友们解答问题 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赵鹏宇表示:“作为外语专业的青年学子,我希望用跨文化视角架起桥梁,让山区孩子既能看见世界的环保共识,也能找到身边的行动力量。” 课程结束后,孩子们自发制作了 “环保承诺书”,上面画满了种树、节水、骑车的图案,这些稚嫩的笔迹,正是青年志愿者用责任与热爱种下的希望。
此次活动不仅让联合国 SDGs 气候行动理念在山区落地生根,更彰显了中国青年在全球议题中的主动作为 —— 以知识为翼,以行动为笔,在乡村教育的画卷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小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