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联安——客家流民拳:守护与传承的岁月印记

发布时间:2025-07-21 18: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咏怡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 陈楚亮 陈林欣 陈咏怡 马思陈 李苑)为挖掘非遗价值、传承客家文化根脉,广州商学院青繁星志愿服务队于7月19日在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联安村为客家流民拳制作了数字拳谱。

客家流民拳不仅是当地独树一帜的文化符号,更鲜活诠释了客家人在岁月流转中守护自我、赓续文脉的坚守。这套拳法的每一招每一式,都凝结着先辈迁徙路上的生存智慧与不屈风骨;而在代代相传的演练中,它更将客家儿女的坚韧品格不断延续,成为连接历史过往与当下生活的文化纽带,让客家文化的生命力在拳脚间生生不息。

(客家流民拳简介)

改革开放前,南迁至此的客家人常遭当地土著欺侮,“偷抢时常发生,老人便聚在坪头学几招,只为护住一家老小” 。为自保防身、守护家人与财产,客家人从老人辈开始,逢年过节相聚学习,一套拳法就这样在代代相传中流传下来。它最初是实用的防身术,后演变为节庆仪式,如今成为老人 “自娱自乐” 晨练、强身健体的方式,虽历经变迁,守护的初心始终未改。

(客家流民拳第一式)

客家流民拳不像少林寺拳法那般正式,动作质朴,却蕴含着实用的攻防智慧。全套拳法分为三式,共68招 ,像 “耕脚扒禾拳(客家话)”“一进一退” 等招式,名称带着浓厚的客家生活气息。打拳可配合鼓、镲、锣来一起演练,让打拳更有趣味,学拳要用心钻研,非一朝一夕可成,尽显传统技艺传承的厚重。

如今,学习客家流民拳的多是村里老人,年轻人外出读书,参与度渐低。它从全民动员的防身技能,变为逢年过节娱乐与强身运动,传承面临人才断层挑战。但也有希望微光,大学生关注并调研,编制教程,希望得到政府的关注、资金与设施支持,让这一传统技艺重焕生机。

(青繁星志愿服务队学习拳法)

广州商学院青繁星志愿服务队携手联安村委,一同策划与开展流民拳的文化保育项目。该项目以数字拳谱、教学视频为载体,拳谱记录流民拳传承人邱汉强师傅真实动作、招式和技巧,视频由服务队队员学习拳法后亲自展示并录制而成。数字拳谱与教学视频以云平台、短视频平台与公众号形式保存与传播,使联安村客家流民拳得以有效保育,为联安村品牌建设补上一块亮眼的文化“拼图”。

客家流民拳,是联安村客家人历史的见证,是传统武术文化的独特分支。守护它的传承,就是守护客家人的精神根脉,让这份历经岁月的文化宝藏,在新时代继续诉说过去、点亮未来,盼更多人走近、了解,让流民拳的故事与力量,长久延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咏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