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胡晓柠 周洲)
7月11日,在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指导下,经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湖北省汉川市沉湖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探寻“稻蟹共生”生态模式的实践密码,感受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农耕智慧的深度融合。
图为团队成员在沉湖镇现代农业示范田基地合影(聂敏旻 摄)
探生态密码,织稻蟹共生绿色新篇
七月骄阳似火,沉湖镇现代农业示范田基地的稻浪在热风中翻滚,蒸腾着蓬勃生机。团队成员深入这片孕育着新希望的田野,在湖北福星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李兆星的引领下,揭开了“稻蟹共生”生态模式的实践密码。
图为公司负责人李兆星向团队成员讲解螃蟹育苗设备(聂敏旻 摄)
图为沉湖镇现代农业示范田螃蟹育苗设备(聂敏旻 摄)
步入示范田区,眼前景象令人耳目一新:增氧机规律地搅动水面,泛起串串晶莹气泡;精心布置的附着基静静立于池中,为幼蟹提供着安全的庇护所。“可别小看这些设备,水溶氧提升、隐蔽空间增加,正是这些生态细节,给幼蟹筑起了成长的‘绿色堡垒’,也守住了咱这方水土的健康根基。”李兆星俯身捞起一把附着基,水珠顺着他的指尖滴落。技术员笃定的话语,让队员们对“绿色农业”的具象实践有了真切触摸。
在这片试验田里,每一株挺立的稻禾,每一只鲜活的螃蟹,成为队员们眼中最生动的注脚:当生态智慧融入耕作血脉,丰饶与绿色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脚踏实地的中国田园诗篇。
解锁芯工艺,点黑米成金生态链
“黑米产量高,品质好,还不用打药,利润更高。”湖北福星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李兆星和团队成员分享到。基于这种优质生态稻米,“尉迟夫人”系列黑米产品,正是“双水双绿”生态种植技术的结晶。特别加入的“华贵1号留胚米”,锁住了更多胚芽营养,使得该系列米粒口感格外软糯,尤其适合喜爱绵软口感的消费人群。
图为团队成员与技术员开展任务访谈(聂敏旻 摄)
图为团队成员与公司负责人李兆星合影(聂敏旻 摄)
当技术员诉说着利润的增长、嘴角上扬着淳朴幸福的笑容时,我们切身地感受到现代化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到了农村,由衷为农村的绿色产业感到欣喜。科技兴农不是实验室里的论文,而是写在泥土里的致富经。团队成员周洲发出感叹:“把论文变成农户手中的金钥匙,才是我们走进田埂的意义。当大棚里的传感器连着乡亲们的钱袋子,实验室的创新才算真正扎下了根。”
沉湖镇的晨雾中,新一批种苗正破土而出,如同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绿色希望,在这片充满智慧的土地上拔节生长。
党员带头阵,田间地头话振兴
湖北福星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一场热闹的线下访谈正在进行。我们面前的李兆星,这位有着20年党龄的公司负责人,刚从田间指导回来,裤腿还沾着泥土。“李伯伯,您作为老党员,在推广‘双水双绿’模式时,党员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呀?”我们率先抛出问题。
李兆星爽朗地笑起来:“咱是学农出身的党员,特长就得用在正地方!”他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坚定,“我们党员技术团队主动扛起责任,一方面积极开展培训,把生态种植的门道讲透;另一方面天天扎在田里,农户遇到啥生产问题,当场就帮着解决。”
他指着窗外连片的稻田回忆道:"前阵子农户王大姐急着找我们,说她家稻子叶子发黄,我们当天就带着仪器去检测,发现是缺素症,手把手教她配肥追肥,现在她家稻田长势比谁都好。"
谈及农户最关心的收购问题,李兆星语气更加恳切:“我们公司收购‘鄂香二号’,一直坚持1.5元一斤,比市场价1.1元一斤高不少。”他给我们算了笔账,“一户种十亩地,光这差价就能多赚几千块。”
图为团队成员周洲、胡晓柠与党员李兆星线下访谈(聂敏旻 供图)
聊到市场销售,李兆星的眼神亮了起来:“光种得好还不够,得卖得好才行。我们在电商方面加强推广,还跟政府等相关部门合作,把咱的好粮食推出去。现在渠道宽了,农户的收入更有保障了!”
图为团队成员与公司负责人李兆星合影(聂敏旻 供图)
访谈间隙,透过窗户能看到示范田里,党员服务队的身影仍在田间穿梭忙碌,他们或弯腰查看稻穗长势,或与农户交流种植心得。这场充满烟火气的访谈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正是党员带头冲锋在前,用技术服务、收购保障、销路拓展为农户撑起“致富伞”,才让“双水双绿”的生态模式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结出“造福社会、共同富裕”的丰硕果实。
撰文 | 胡晓柠 周洲
图片 | 聂敏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馨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