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规划绘就共富路,产村双兴向未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循着唐诗之路的文脉,深入省教育厅重点帮扶村——天台县石梁镇慈圣村。在省教育厅驻村干部吴磊的统筹引导下,这里的村民正以田垄为纸、生计为墨,让红朱柿的甜香与千年诗韵交织,书写乡村振兴的新范式:从独居老人守着百年柿树晒出的柿饼香,到民宿主人用柿与诗元素装饰客房吸引游客,再到村医背着药箱走过改造后的步道,每一份坚守都让 “诗” 与“柿”成为撬动“产村双兴”的支点。
慈圣村坐落于天台县石梁镇北部,村域面积 9.28 平方公里,由慈圣、大竹园两个自然村组成,共 308 户 918 人。村内红朱柿林郁郁苍苍,千年柿树见证岁月,却也面临现实挑战:常住居民以老人为主,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红朱柿、山泉水等资源虽优,却因“小家庭经营、低规模产出、散点式销售”难以形成合力,叠加信息流通不畅、品牌辨识度低,优质特产常“藏在深山人未识”。省教育厅驻村干部吴磊携村民共同寻求破局之道,统筹推动村内产业改造升级,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金敏丽老师也带领暑期社会实践团持续注入智力,让唐诗文化与红朱柿产业逐渐从“资源”变成“资产”,为共富之路铺就底色。
图 1实践团前往村庄调研
根基之稳:乡土肌理中的振兴底气
基础设施的蝶变,是最直观的振兴印记。73 岁的陈大爷院门前的水泥路干净平整,路灯从村口延伸家门前,“以前晚上串门得摸黑,现在亮堂堂的,摔不着了”。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垃圾箱清运机制、河道新砌的石头岸,让村庄告别旧貌。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善,实则是乡村振兴“以人为本”的注脚——老人不再为雨天蹚水发愁,农产品的运输不再被狭窄的步道阻碍,基础设施便成了激活乡村活力的“先手棋”。
图 2 陈大爷与实践团
多元主体的守护,则为村庄注入了持续的生命力。68 岁的老兵陈大爷与袁老太,在桃林与茶山间践行 “物尽其用” 的智慧:他们的院子像一个小型的生态农场,种植玉米、风信子、桃树和茶树,用勤劳让土地焕发新的价值。
图 3 陈大爷向实践团展示红淡比
70 岁的村医俞秋妹更是“守土有责”的典范:从年轻时接生妇幼,到反聘后全年长时间坐诊,年初三仍坚守值班岗位,定期在周边自然村做随访,用数十年的专业与温情,筑起乡村医疗的 “第一道防线”。
图 4 俞秋妹与实践团
而茶香榧院民宿的经营者,无论是本土村民还是从北京而来的技术人才,都在以“木质结构 + 柿子元素”的特色设计,让民宿兼具接待政务视察、会议的功能与家庭旅游的温情,在保留乡村肌理的同时,架起城乡连接的桥梁,是乡村文旅融合的探索者。
图 5 茶香榧院运营者与实践团
乡土资源的禀赋,更是慈圣村最独特的振兴资本。老柿树的红朱柿能晒成柿饼,桃林、茶山与竹林孕育着天然食材,山野间的自然花卉既能观赏又能制作手工艺品。这些被村民视为 “寻常物”的资源,实则是乡村的“生态宝库”。当自然馈赠遇上市场机遇,这些资源便能转化为振兴的“源头活水”。
现实之困:发展瓶颈中的振兴挑战
尽管有着坚实的根基,慈圣村的振兴之路仍面临着一些困境。人口结构的失衡、产业链条的脆弱、城乡连接的梗阻,阻碍着村庄迈向共富的脚步。这些困境并非个例,而是许多山区村落共同面临的“成长痛点”。
人口老龄化与空心化,是最突出的挑战。实践团调研发现,慈圣村 “留守老人为主,青壮年外流” 的特征显著:陈大爷的女儿远嫁温岭,俞大爷的儿子儿媳在县城工作,年轻人的批量转移导致村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73岁的陈大爷守着老柿树,63 岁的俞大爷独自打理玉米田——“光靠我们这些老人种地不行”,俞大爷的担忧道出了核心问题:当村庄失去青年力量,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便成了无源之水。
图 6 俞大爷与实践团
产业链条的 “短与弱”,制约着资源变现。村民的生产多以“小家庭”为单位,产品多为自用或邻里交易,缺乏规模化生产与市场化运作。即便有优质食材,也因“销路窄” 而藏在深山中;茶香榧院民宿虽迈出了文旅融合的步伐,但仍面临客源不稳定、旺季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未能形成带动全村的产业链条。
城乡连接的“最后一公里”,仍未彻底打通。郑大娘期盼“路再宽点”,直指交通瓶颈:转弯处的堵车不仅影响游客体验,更阻碍农产品外运;上山仅有两班公交车,交通仍存在不便。信息壁垒同样存在:村民对电商、直播等销售模式陌生,外界对慈圣村的了解,仍停留在“偏远山村” 的印象里。
图 7 郑大娘与实践团
破局之路:从田垄走向共富
为此,实践团延续了省教育厅与高校的帮扶脉络—— 以调研夯实去年落地项目的实效,用传播放大红朱柿与诗路资源的价值;又在此基础上,深入村内古柿林、诗路步道、文化礼堂等地点实地踏勘,结合调研中村民提出的需求,计划设计融入红朱柿元素与唐诗文化的特色廊架和指示讲解牌,让“后期调研找问题、短视频宣传拓渠道、设施优化补短板”形成服务闭环。这种“跟踪服务+精准赋能”的模式,正是校地协同响应教育厅帮扶要求的生动实践,让每一份智力投入都能真正扎根乡土、惠及民生。
站在慈圣村的田垄上,实践团清晰看到乡村振兴的协同密码——它以省教育厅帮扶为“纲”,以吴磊指导员的驻村实干为“线”,以浙江农林大学的智力赋能为“针”,将唐诗之路的文化肌理、红朱柿的产业根基、村民的坚守期盼缝合成“产村双兴”的图景。当传统与现代在乡土里找到平衡,“生态宜居、共同富裕”便不再是愿景——它藏在“小李白” IP 照亮的诗路步道上,藏在多方合力下乡土资源持续转化为共富动能的每一个瞬间。
图 8 实践团合影
文/周雨暄
图/谢雨瑛 董融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俞星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