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忧乐薪传”实践队对邹平范公祠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21 22: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忠辉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返家乡

大学生云报711日讯(通讯员 周忠辉)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在邹平范公祠的青石板路上,曲阜师范大学“忧乐薪传”实践队的队员们带着对先贤的敬仰,踏着晨露走进了这座承载着千年精神传承的院落,开启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研学活动。此行的核心,便是追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足迹,让这份心怀苍生的情怀在新时代得以延续。

  图1 实践队参观范公祠 通讯员周忠辉供图

范公祠内古柏参天,殿宇巍峨,每一处雕梁画栋都诉说着岁月的沉淀。队员们首先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对祠内的历史文物展开了全面考察。从记载着范仲淹生平事迹的碑刻,到见证了朝代更迭的古旧器物,大家不时驻足凝视,在指尖拂过斑驳痕迹的瞬间,仿佛与千年前的历史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对话。而当走到存放范仲淹真迹的展室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泛黄的宣纸上,笔锋遒劲有力,字迹里透着一股刚正不阿的气节。讲解员细致地讲解着真迹的由来与背后的故事,队员们围在展柜旁,逐字逐句地辨认着文字,在墨香与历史的交融中,“先忧后乐”的思想内涵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句子,而是化作了能触摸到的温度,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底。

图2实践队队员认真听讲解员讲解 通讯员周忠辉供图

午后的祠堂格外宁静,实践队在庭院中的古槐树下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读书会。大家围坐在一起,齐声朗读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等经典篇目,激昂的语调在庭院中回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句子,让队员们对他心怀天下的胸襟有了更真切的感受。随后,队长分享了范仲淹兴办教育、赈灾济民的真实事迹:他在苏州创办府学,打破门第限制让平民子弟得以求学;在杭州任职时,用智慧化解饥荒,既救济了百姓又稳定了物价……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队员们对他“教化为先”的教育理念和“爱民如子”的深厚情怀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少人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字里行间满是触动。

 图3 实践队队员阅读经典 通讯员周忠辉供图

传承不能只停留在缅怀,更要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活力。当天下午,实践队在祠内的研学活动室召开了一场热烈的研讨会。大家围绕文创产品设计、新媒体传播等创新传承形式各抒己见:有人提议将“先忧后乐”的名句融入书签、折扇等日常用品,让精神理念伴随生活点滴;有人想到用短视频还原范仲淹的历史场景,搭配生动的解说吸引年轻网友;还有人建议联合学校开展“范仲淹精神进校园”活动,通过情景剧、征文比赛等形式拉近青少年与先贤的距离。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团队最终梳理出一套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具体方案,从产品研发到传播路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队员们的巧思。

图4 实践队队员进行研讨 通讯员周忠辉供图

夕阳西下时,实践活动接近尾声,队员们再次站在范仲淹的塑像前,心中百感交集。这场研学之旅不仅让他们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更深切体会到范仲淹精神穿越千年的当代价值——在如今的社会,这份“忧乐情怀”便是担当责任的勇气,是关注民生的温度,是追求理想的执着。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份感悟化为行动,自觉践行这种担当精神:回到学校后,会把研讨出的方案落到实处,通过创新手段活化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会以范仲淹为榜样,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为社会进步贡献属于青年的文化力量。

离开范公祠时,暮色已渐浓,但队员们的心中却亮着一盏灯——那是范仲淹精神点燃的火种,正等待着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递出更炽热的光芒。

 图5 实践队队员集体合照 通讯员周忠辉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浩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