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社区儿童暑期生活,促进邻里互动与情感交流,洛阳师范学院“红韵润心,筑梦童行”暑期社会实践队于近日走进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光武街道杨湾社区,开展为期十天的志愿服务活动。实践队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特长,以创意课堂为载体,通过情绪认知、手工制作、趣味运动等多元活动,为社区儿童打造了一个充满欢笑与成长的暑期乐园,也为社区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
夏日的阳光透过杨湾社区活动室的玻璃窗洒进来,照在一张张专注的小脸上。孩子们围坐在洛阳师范学院队员身边,听着他们生动的讲解。
小脸谱里的大世界
“同学们看,这张笑脸谱代表开心,哭脸谱是难过哦!"实践队员指着PPT上的情绪脸谱图案,一步步引导孩子们进行思考并且主动发问。
课堂上总有不少“小问号":“为什么生气的脸谱眼睛要画得圆圆的?"队员笑着解释:“因为人生气时,眼睛会瞪得圆圆的呀,就像你们玩具被抢走时的样子。"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举着自己绘制的情绪脸谱贴在社区文化墙上,原本说不出的小心事,都藏在了五颜六色的图案里。而这些色彩也成了桥梁,既让独自在家的时光有了陪伴,也帮忙碌的父母读懂了孩子藏在图案里的心事。
图为孩子们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脸谱作品
折纸课上的红色传承
“先对折,再把这个角翻上来,就像给星星盖被子呢!"
下午的手工课上,实践队员轻轻握着孩子们的手折五角星。课桌上的彩纸铺开一片亮色,团队把步骤画成漫画,编了顺口溜:“小三角站站稳,咱们一起向前进。"
孩子们跟着节奏折出第一颗星星时,都不约而同的表示:“我要给它涂成红色,像国旗一样!"叠的比较慢的低年级的同学也没有放弃,“老师说折坏了再试,就像解放军叔叔不放弃。"
家长们来接孩子时,总能在“童心向党"展示板上找到自家娃的星星。展示板围着三三两两的家长互相夸赞对方孩子叠的星星,这些由折纸串联起来的互动既温暖且有趣,也牵引着家长们熟络起来。这份温暖化作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是孩子眼里的光,是家长脸上的笑,是整个社区里流淌的、触手可及的温情。
图为孩子们展示自己制作的红色五角星
八段锦里的健康密码
清晨的社区广场上,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跟着实践队员练习改良版“儿童八段锦"。
“这个动作叫‘摇头摆尾去心火',就像小鱼游泳一样。"队员边说边做出夸张的摇摆动作,逗得孩子们咯咯直笑。
“以前孩子早上总赖床,现在听说要来做操,6点就自己醒了。"社区居民阿姨的话让队员们倍感欣慰。这就是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
阳光下,孩子们伸展的身影与社区的绿植相映成趣,构成夏日里最富活力的画面。
图为孩子们在实践队员的带领下一起练习八段锦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既可以在奉献中收获感动,又可以在实践中深化责任。“红韵润心,筑梦童行”实践团队将继续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探索更多贴近居民需求的服务形式,用青春力量温暖更多社区角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梦瑶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