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安徽农业大学“徽韵灯澜”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瞻淇古村,开展古建筑保护与传统文化调研活动。在瞻淇村书记汪文华的导览下,团队成员踏着青石板路,通过实地探访与专业讲解,与承载数百年历史的徽派建筑展开深度对话,探寻其蕴含的历史记忆、建筑智慧与文化脉络。
史迹斑驳 匠心永续
步入古村幽巷,鳞次栉比的马头墙勾勒出独特的天际线,实践队员的目光瞬间被古宅门楣、窗棂的精湛雕刻所吸引。在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老祠堂内,拂过明崇祯年间的银杏木柱,仰望巧夺天工的镂空梁架设计,檐角五尊形态各异的屋脊蹲兽静静伫立。汪文华书记向队员们讲解:“这些蹲兽不仅是精美的装饰,更是古代官阶等级的象征。一木一石,一砖一瓦,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依然稳固挺立,无声诉说着过往。”
▲图为瞻淇村内古建筑
穿过狭窄曲折的巷道,一口古井静立其间。“这口井名为‘罗家井’,又称‘骑路井’,”汪书记驻足介绍,“相传由罗氏宗族鼎盛时期开凿于路中,已有五百余年历史。虽经朝代更迭,井体结构至今保存完好,是村中重要的历史见证。”指尖触碰冰凉的井沿,时光仿佛在此凝固。
随后,团队步入一条宽仅米余、名为“老虎巷”的幽深小巷。穿堂风过,仿佛送来若有似无的诵读声。“明清时,巷内曾有七家私塾,清晨的读书声朗朗如虎啸,故得此名,”汪书记的声音在巷中回荡,“据《歙县志》记载,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共走出了十八位秀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行至明代官员私邸“兰芬堂”前,门楣上“占淇”二字引发了队员们的兴趣。“为何是‘占淇’?”面对提问,汪书记引领大家步入堂内解惑。“瞻淇村名源远流长,”汪书记娓娓道来,“唐朝时,村落以章姓居多,称‘章祈’。南宋时汪氏迁入,明代汪氏宗族壮大,为纪念始祖浚公岐山,更名为‘章岐’。后演变为‘瞻淇’,‘占淇’正是其简写。这方小小的匾额,承载的是村落名称变迁的轨迹,是数百年历史层层叠加的宝贵记忆。”
抚过“占淇”匾额的斑驳纹路,仿佛触摸到数百年时光的脉络。队伍沿苔痕浸润的石阶上行,一座形制独特的“两汪宅”展现眼前。这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宅邸,其匠心独运的“回”字形平面布局与徽州地区罕见的三层民居结构巧妙融合,营造出深邃幽静、光影流转的天井空间。“这种布局在古徽州地区极为少见,”汪书记指着精妙的梁架结构强调,“它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古代匠人深刻理解自然、因地制宜的智慧结晶,是他们追求空间美学与实用功能完美统一的生动体现。” 行走在这座凝固时光的建筑博物馆里,实践队员们对瞻淇古村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徽派建筑所蕴含的非凡智慧与生命力,有了更为深切而直观的体悟。
三雕华彩 意蕴深长
徽派建筑“三雕”的精湛技艺是队员们此行关注的焦点。在兰芬堂内,梁枋上的木雕人物栩栩如生。“同学们看,这种采用镂空技法雕刻的人物在徽州木雕中独具特色,”汪书记指着梁柱解说,“例如这驮梁上的人物组合,整座建筑的四根驮梁恰好雕刻了完整的‘明八仙’与‘暗八仙’图案。”他解释,八仙形象不仅工艺精湛,更寄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与吉祥福瑞的祈愿。队员们沉浸于木雕的精妙世界,意犹未尽之际,目光又被另一处艺术瑰宝所吸引。
▲图为瞻淇村内“八仙”木雕特色
实践队员的脚步停留在名为“九世同堂”的古宅前。门楼上的砖雕虽历经岁月,仍清晰可见“九世同堂”字样及众多细小的戏曲人物。“‘九世同堂’之名源于《资治通鉴》中唐代张公艺治家‘百忍’的故事,”汪书记讲述了古宅的由来,“这寄托了古人崇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理念。”他特别指着这块不到一寸见方的砖雕赞叹道:“能在方寸之地雕刻如此众多、形态各异的人物,足见当时匠人技艺之登峰造极。” 汪书记还补充了这座宅邸的经历:“原建筑曾濒临倒塌,农户有意愿将其流转,幸得南京一位有识之士出资购买并修缮,才得以保护留存。这不仅是古建的幸运,更是对这份极致砖雕技艺的及时挽救,让今人得以窥见古人‘方寸纳乾坤’的鬼斧神工。”
▲图为“九世同堂”砖雕工艺
探访的高潮之一,是步入敦睦堂——瞻淇村汪氏八大支祠之一。作为徽州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 十根石望柱顶端,雌雄石狮左右分立,雕刻得活灵活现,毛发毕现,神态威严中透着灵动。“雄狮象征阳刚、威严与守护,雌狮代表阴柔、慈爱与安宁,”汪书记细致讲解其文化内涵,“它们共同守护着宗祠,体现着阴阳平衡、和谐共生的传统哲学思想,堪称徽州石雕艺术的一绝。”他介绍,敦睦堂历史上虽历经三次火灾,但在清道光、咸丰年间由族人汪国清独立出资重修,木构殿堂全部采用珍贵的白果树建造,规模宏大,气宇轩昂。 这些栩栩如生的石狮,连同此前欣赏的精美木雕与砖雕,共同构成了瞻淇古村徽派建筑“三雕”艺术的华彩乐章,无声地诉说着古代匠人的超凡智慧与艺术造诣。
守护创新 青年担当
探访过程中,汪书记多次强调古建筑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火灾、战争、岁月侵蚀,给许多祠堂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缺憾,”他语重心长地对实践队员们说,“如何让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古建筑重焕生机,不仅是当地的责任,更需要年轻人的智慧与力量。”他认为,深入了解古建筑背后的故事,是让古村落“活起来”的关键。青年一代应在尊重和保护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创新性地融入现代理念和技术,让这些古老的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书记在敦睦堂宗祠前的合影
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内心激荡着对古村历史与建筑智慧的深深敬畏。这次探访完全颠覆了实践团对传统村落的认知。成员们纷纷感慨道,汪书记的讲解让他们明白,每一处雕刻、每一块砖瓦、甚至一条小巷的名字,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先民的智慧。这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教科书。成员们纷纷表示,古建筑的脆弱与珍贵、保护工作的迫切与价值,在这次深度探访中变得无比真切。
一天的深度探访虽已结束,但青石板路上回响的,已不只是成员们的脚步声与讨论声,更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投身文化传承的决心。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实践团成员们表示将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青春力量,通过纪录片、图文影像等资料,广泛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矩阵进行全方位宣传。以此唤醒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关注与热情,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守护好这份穿越时空的文化瑰宝,让那些曾经沉默的古建筑发出声音,焕发新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子燕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