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在大理苍洱大地的村寨巷道间,大理大学“青医研学・乡行助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团开启了一场跨越代际的健康对话。实践团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引,聚焦“传承发展中医药养生文化”“加强老年健康服务”等政策方向,开展“健康传家宝・祖辈健康智慧”寻访活动,深入湾桥镇古生村等19个白族聚居村落,与40多位八旬以上健康老人展开深度对话,在烟火日常中打捞流传百年的养生密码,用镜头为乡村健康文化建档立卡。
图为实践队员与入户村民家中调研合照
实践团成员跟随老人的讲述,走进充满地域特色的养生世界。在87岁的赵奶奶家中,传承三代的“晨间养生经”揭开了白族传统生活的健康面纱:破晓饮用苍山清泉水调制的淡盐水,庭院采摘的薄荷金银花煮水代茶,搭配自家石磨的玉米糊作早餐,构成每日雷打不动的“健康三部曲”。古生村92岁的张爷爷捧出泛黄的《滇南本草》手抄本,“酸木瓜炖鸡祛湿”“蜂蜜蒸枇杷润肺”等食疗方清晰在册,这些依托苍山植物资源的土方子,至今仍是村民调理身体的“家庭医生”。老人们普遍保持规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即便年事已高,也坚持参与轻度农事劳作,正如赵秀英老人所言“手不闲、心不慌,身子骨自然硬朗”,体现了传统养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除了生活养生之道,老人们的心态调节智慧同样值得学习。白族调吟唱、田间散步、手工劳作等融入日常的身心调节方式,以及“少计较、多包容”的处世哲学,展现出“形神共养”的传统健康观。值得关注的是,老人们反复强调的“适度”原则——饮食七分饱、劳作不过量、喜乐有节制,与现代健康管理理念不谋而合。
本次寻访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的社会实践,更是一次对乡土健康文化基因的抢救性记录与传承。学子们在倾听与记录中,深刻感受到健康生活方式与积极心态对生命质量的深远影响,也认识到传统智慧在现代健康管理中的独特价值。这些来自祖辈的健康秘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健康领域的鲜活体现。团队后续将通过短视频、漫画等形式活化这些珍贵素材,让苍山洱海间的长寿密码走进更多家庭。
图为实践队员来到村民家中走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爱洁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