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料如帘,楮韵流芳:苏大学子传承文字载体的千年流韵

发布时间:2025-08-24 16: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泽仪、范芷瑜   阅读 9.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 张泽仪、范芷瑜)“奶奶快看!我的小纸片要变出来啦!”稚嫩的童声在活动室里响起,一只小手小心翼翼轻触着竹帘上湿润的纸浆——在7月11日苏州市工业园区东韵社区的这堂特殊课堂上,古老的智慧借由孩童的指尖奇妙重生。

为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让古籍保护理念浸润童心,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芸香护卷,文润江南”——苏州地方古籍活化实践团精心策划了本次“文字载体的千年之旅”主题活动。实践团成员化身文化使者,以生动讲述与沉浸体验,带领社区亲子家庭共同触摸文字载体演变的历史脉络,亲历“纸”的诞生,感受中华文明不竭的智慧泉源。

溯源千年:方寸之间承载文明延续

“大家猜猜,在纸出现之前,古人把字写在哪里?”随着实践团成员袁梦的提问,龟甲青铜、厚重竹简、轻柔绢帛的图片在屏幕上跃然而出,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目光。从笨重不便的简牍,到昂贵稀有的缣帛,每一种载体都诉说着古人记录与传播的渴望与艰辛。当“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故事娓娓道来,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一张薄薄的纸背后,藏着这么伟大的发明!”

实践团巧妙运用多媒体手段,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亲可感。那些镌刻在龟甲上的神秘符号、竹简上工整的墨迹,不再是书本上的冰冷图片,而成为一幕幕鲜活的历史画面,让在场的大小朋友们深刻体会到文字载体演变背后所承载的文明艰辛求索与伟大突破。

▲图为讲解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进过程

巧手造物:方寸之间体验匠心传承

知识入心,更需亲手印证。宣讲过后,一场妙趣横生的“古法造纸”微型实践拉开帷幕。实践团成员细致讲解步骤后,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跃跃欲试。搅拌纸浆、铺浆抄纸、吸水压平……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耐心与细致。

“哇!我的纸浆怎么像云朵一样软软的?”小朋友一边揉捏着絮状纤维一边惊呼。当亲手抄起纸浆、看着水帘滤下、最终托起一片湿润而初具雏形的纸张时,孩子们脸上写满了新奇与自豪。从一捧杂乱的纸浆,到一片承载文字可能的薄纸,这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让书本上“造纸术”三个字瞬间拥有了温度和触感,先民化树皮麻头为书写载体的智慧结晶,就这样在童稚的指尖流淌、凝结。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小朋友共同完成“造纸”过程

文脉润心:方寸之间延续千年书香

当孩子们举起亲手制作的、纹理质朴的手工纸时,那闪亮的眼神,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注脚。一位家长在活动后感慨道:“平时孩子只知道用纸,今天亲眼见证一张纸如何诞生,从树皮麻头到书写载体,这种震撼是课本无法给予的。更珍贵的是,他们开始明白每一页纸背后厚重的历史。”

“芸香护卷,文润江南”——这不仅是团队之名,更是使命的昭示。团队名称中的“芸香”,源自古人用以护书的芸香草,寄托着驱蠹护卷、让典籍芳泽长存的深意。此次东韵之行,正是将这份守护的初心,化作可触可感的实践。他们将深藏于古籍中的造纸智慧“活化”提取,通过宣讲与亲手劳作,让“纸寿千年”的密码不再尘封于高阁,而是跃入寻常社区,成为孩子们手中真实可触的文明印记。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的合照

一张亲手制成的纸,薄如蝉翼,却足以托起文明的厚重。当东韵社区的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造纸“成果”,那些在纸浆中浸润过的小手,已悄然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这场从龟甲到竹简、最终驻足于纸张的旅程,不仅是一次回溯,更是在幼小心灵中埋下了一颗文化基因的种子。苏州大学实践团以“芸香”护持文脉,让江南的氤氲书香,就这样在一抄一捞之间,润物无声地流淌进崭新的时代篇章。

撰文 | 张泽仪

图片 | 杨紫萱、宋璇子

一审 | 刘馨悦

二审 | 范芷瑜

三审 | 贾扬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芷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