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遗”护“湿”,共绘生态画卷——浙江丽水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探寻生态修复之道

发布时间:2025-08-24 16: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颖   阅读 8.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探秘湿地遗产,赋能生态治理”。实践团队怀揣科学的热忱与人文的温情,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生态对话。为探寻湿地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的和谐之道,团队于6月21日访谈九龙湿地公园与古堰画乡,在绿意盎然的山水间,探索生态治理的“丽水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在丽水学院门口合影

在实地考察与负责人交谈中,团队梳理出两地独具匠心的治理之道:九龙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地依托“河长制+生态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团队走访中了解到,曾经濒危的萤火虫种群从边缘已恢复至每百平方米100只。随后对当地进行实地检测:湿地内负氧离子达到了3319个。此结果验证了此机制系统提升了湿地的生态质量。

。  

图为团队在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拍摄的照片

古堰画乡的负责人提到:通过“微改造”点睛,新增3.75万平方米绿植,打造18处景观节点,带动艺术产业年产值1.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4.3万元。团队走访了多家文创店和民宿,与店员和游客的交流了解到,通过对18处景点的艺术改造,景区特色更鲜明,年游客量大幅增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民宿数量激增,入住率显著提高。“微改造”不仅改善了景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还激活了当地文化资源,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两地刚柔并济——九龙湿地以协同机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工程强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古堰画乡注重人文与生态融合,“艺术建乡”模式让油画、民宿等产业反哺生态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图为自由画家在古堰画乡取景创作的照片

为了解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知与参与意愿,团队在实践两地的人流密集区域发放问卷,内容围绕湿地生态价值认知、对生态保护举措满意度、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意愿及建议等方面设计问题。调查结果总体分析显示,83%的受访者愿意守护生态平衡和谐发展。调查结果既反映出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可与热情,也为后续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治理提供了方向,让公众从“旁观者”变为“行动者”有了更清晰的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与受访者的合影

此次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绿野,以心灵聆听自然,通过本次实践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与文化遗产活化的紧密关联。队员们感慨:“生态治理不是单选题,而是多元共治的综合题,需要每一份力量的积极参与。”未来,这支青春队伍将继续以科学精神点亮生态保护的微光。

撰文 | 罗子涵

图片 | 陈颖  陈宇霏

审核 | 陈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8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