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关键在强师。教师作为立教之根、强教之源,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优质均衡的核心力量。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沉淀的职业道德、精神风貌与人格品质的集中体现,其内涵涵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既是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传承,也是新时代教育思想的守正创新,更是对新的文化使命的积极回应。
教育家精神,源于一代又一代广大人民教师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精神支柱。从孔子“有教无类”的博大胸怀,到徐特立“一生都做教书匠”的质朴坚守,再到支月英几十年坚守深山、为乡村孩子铺就成长之路的动人故事,教育家们用生命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坚守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操守,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与“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创新追求,是真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栋梁之材的应有之义。
以教育家精神为笔,首重“仁爱为基,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教育的本质在于启迪心智、塑造灵魂。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正是以仁爱之心浇灌生命,以道德之光引领成长。而新时代的教育,更需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教师需以高尚师德为范,以深厚学识为基,关注个体差异,实施精准化育人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要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如通过历史故事传递家国情怀,用科学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品格锤炼,让学生在志愿服务、劳动教育中感悟责任与担当,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教育“铸魂育人”的根本目标。
以教育家精神为笔,必秉“求真为要,守正创新”,夯实教育之基。教育是探索真理、传承文明的神圣事业。教育家精神强调“严谨治学、求真务实”,要求教育工作者以科学精神引领教学实践。一方面,教师需深耕专业领域,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体系,以渊博学识支撑教学。如数学教师潜心钻研数学史,将数学思维的发展脉络融入课堂,让学生感受逻辑之美;语文教师通过文本细读,带领学生触摸文学经典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需紧跟时代脉搏,推动教育创新。在信息化浪潮下,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教育,打造智慧课堂、虚拟实验室,让知识传递突破时空限制。同时,要坚守教育初心,在创新中不忘传承,在变革中保持定力。坚持守正与创新并重,才能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筑牢教育强国之基。
以教育家精神为笔,更需“奉献为魂,躬行不辍”,担当教育之责。教育是甘于寂寞、久久为功的长期事业。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扎根教学一线,潜心教书育人。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有教师背着教材翻山越岭,只为给留守儿童送去知识;在职业教育的车间里,有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研发课程,培养“大国工匠”;在特殊教育的课堂上,有教师用数年时间教会自闭症儿童说出第一句话。面对教育改革中的困难与挑战,要敢于迎难而上,以钉钉子精神破解难题;面对利益诱惑,要坚守教育净土,永葆清正廉洁。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真正做到以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做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路人。
以教育家精神为笔,还需“胸怀天下,开放包容”,拓展教育之路。新时代的教育不仅要立足中国,更要放眼世界。教育家精神倡导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一方面,要深化国际教育交流合作,通过师生互派、课程共建、学术研讨等形式,促进文明互鉴。如“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搭建了跨国教育合作平台,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师生共享智慧;另一方面,要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人才,在课程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要坚守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让学生既具备国际视野,又深植文化根脉,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为笔,在时代的画卷上绘就新时代教育的壮丽华章,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2025年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追寻·缅怀·传承”三个一百专项课题“教育家精神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内在机制及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DMY20250104]的阶段性成果。(供稿: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廖倩文 李学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