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 陈俊好)为破解农田地膜不合理使用与回收不当引发的土壤微塑料污染难题,提升村民环境健康素养,助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2025年7月7日至7月16日,一支主要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极地与空港研究会优秀成员,选拔而成的科普先锋队——膜力科普健行服务队,深入云浮市新兴县3个镇的5个行政村,开展为期10天的广东省“大学生在行动”活动。此外,服务队计划于9月1日走进广州市白云区4个镇的5个自然村再度开展活动,届时将对两地的地膜使用及回收情况进行对比调研。
▲图为团队合照
田间“问诊”,摸清认知缺口
刚走进新兴县大江镇的大豆田,队员们便从农户的反馈中摸清了地膜难题的症结所在。有位二十多年大豆种植经验的农户坦言,大豆属旱地作物,地膜在保水抗旱上作用关键,每亩地得用8至10斤地膜。然而,提及回收旧膜时,他表示旧膜“轻飘飘的,捡着麻烦、烧着省事”。当问及是否知道焚烧地膜不合规时,农户们大多摆摆手。“听说过不让烧,但村里没设回收点,不烧扔哪儿去?”多数农户未意识到“塑料末子”会通过土壤渗入农作物,再经餐桌进入人体,威胁身体健康。部分农户算经济账时,只看到回收地膜的时间成本,却忽略了污染导致的隐性健康风险。队员经交流明确,治理地膜污染的核心,既要化解环保意愿与现实成本的矛盾,更要填补环境健康认知的空白。
▲图为队员采访当地农户
为掌握区域内地膜使用现状,团队铺开“地毯式”调研。经调研,一边倒的数据印证了问题的严峻性,仅28%的农户了解地膜会降解形成微塑料,而清楚微塑料会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的农户占比不足5%,超过85%的废旧地膜被随意丢弃或焚烧。多数农户将环保等同于不污染庄稼,未关联到自身健康。队员还观察到,大豆田以露天种植为主,地膜经长期风吹日晒后更易破碎,产生的微塑料进入土壤后,不仅会影响大豆根系生长,还会降低土壤透气性,最终导致大豆产量下滑。当地大豆基地负责人黎海泉证实,部分农户种植地块曾出现每亩近100 斤的减产情况,进一步验证了调研结果的准确性。
提前“充电”,线上线下齐宣传
为提升村民对微塑料危害的认知水平,队员们动了不少脑筋。为应对此类情况,在实地调研前,团队便早早做好准备。依托学校极地问题研究中心、大湾区极地研究科普基地的平台资源,团队整合领域内专家力量,并邀请香港极地研究中心专家参与,对队员开展地膜污染与人体健康关联知识培训,确保队员具备专业讲解能力。同步开发系列科普产品,为后续宣传奠定基础。
▲图为香港极地研究中心专家何建宗培训
团队带着自制的方言音频二维码手册、科普海报,在村口摆摊宣讲,用粤语通俗讲解,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地膜怎么变成塑料末子,又怎么跑到菜里、水里”的生活化表述,降低村民理解门槛。“您看这张图,普通地膜埋在土里50年都不烂,可降解的3个月就化了……”在新兴县步郎村,队员们给农户演示两种地膜的降解差异。这支队伍不仅“动口”,更“动手”,现场演示可降解地膜在土壤中的初期降解状态,让农户亲眼见证环保地膜的优势。步郎村村委积极协同配合,不仅协助协调示范场地,还通过村公告栏、微信群提前通知农户参与,提升现场参与度与活动实效。
▲图为队内以小组形式进行宣传
线上宣传同样精准发力。团队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搭建地膜科普直播间,每周固定开展2场直播活动,由队员陈悦、陈思安担任主讲人。直播过程中,采用普通话与粤语双语讲解模式,并通过实物对比,直观展示普通地膜与大豆专用可降解地膜的差异。针对可降解地膜耐不耐晒、旧膜回收怎么兑换新膜等高频问题,队员结合当地政策即时解答。为增强内容说服力,团队还邀请黎海泉做客直播间,由其分享使用专用地膜后,种植地块实现大豆增产的实践经验,以真实案例强化村民对科学用膜的认同。据统计,系列直播曝光人数超10万人次,单场最高进房人数达922人,后台收到各地农户咨询留言100余条,有效打破地域限制,让地膜治理知识覆盖粤西乃至珠三角更多大豆种植户。
“不止解决眼前污染,更要留下可持续模式。”队长陈俊好表示,当前团队正联合新兴县、广州市两地志愿服务队推进科普专题片拍摄工作,该工作还得到同校东扬队的支持。后续计划依托东扬队的乡村渠道,定期推送小贴士,让素养提升阶段性活动变成日常提醒。指导老师林丹指出,膜力科普健行服务队最打动人的,是把极地研究里追根护生态的较真劲,变成了村民能懂的“健康实在”。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告诉他们‘管好地膜,就是管好家人的”菜篮子、水瓢子”。她表示,未来会继续搭建专家与团队的桥梁,让更多环境健康知识跟着膜力沉到田间,让村民不仅会种“环保豆”,更能养成“护环境、保健康”的好习惯,真正让环境健康素养成为乡村生态振兴的“魔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海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