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曾海滢 苏心怡 陈俊好)在云浮市大江镇,有一缕香气飘了近60年。为了响应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特色产业的发展潜力。2025年7月,东扬队调研团走进大江镇,循着这缕香,对云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江豆豉展开调研。本次调研通过与传承人深入交流、走访村委会及供销社、观摩生产等方式,探究传统手艺的传承创新路径及政策扶持下的产业发展模式。
探访大江豆豉厂:三代人守一罐香
调研团首先前往大江豆豉厂进行实地探访。踏入厂区,空气中弥漫的浓郁豉香便扑面而来,仿佛在诉说着这家老厂三代人接力守护、让一缕豆香穿越时光的故事。
队员们首先见到了大江豆豉厂的第二代传人黄山雄。她正在筛选黄豆,只见她手法娴熟地将一颗颗黄豆在手中翻动,眼神专注,不放过任何一颗瘪的、虫蛀的豆子。“瘪的虫蛀的,一粒都不能进缸。” 黄山雄的话语朴实却坚定,这是她坚守多年的原则。她向调研团介绍,早年,她曾承包村里大半土地种植黄豆,后期村里土地承包政策调整后,她虽不再参与种植,但收豆时的筛选规范始终未变。黄山雄认为,只有大江的水土养出的豆,才有这股鲜甜。同时,她也多次提及政府对大江豆豉的持续推广,言语间充满感激,“多亏了政府的扶持,让我们这豆豉能往外走,被更多人知道。”
图为黄山雄在筛选黄豆 樊颖妍 摄
图为队员采访第二代传承人黄山雄 李思彤 摄
随后,调研团成员与第三代传人黎海泉展开了深入交流。他的手上,既有常年翻缸磨出的厚茧,也有接触质检仪器留下的痕迹,这是传统与现代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该做的步骤一步都不能省,但也不能困在老规矩里。” 黎海泉说道。他向调研团讲述了自己研发开罐即食豆豉酱的经历,为了找到最佳的口感和配方,他试了数十次才最终定型。在直播浪潮兴起时,他大胆地将镜头架在晒场,让全国网友亲眼目睹工人赤手翻缸、陶缸冒泡的场景。“大家看到工艺,才懂每口香的来历。” 他认为,这种方式能让更多人了解豆豉背后的故事。
图为队员们在采访第三代传承人黎海泉 陈江涛 摄
《老广的味道》播出后,大江豆豉的销量激增,但黎海泉并没有盲目拓宽销售平台。“选针对性渠道才更有效。” 他的理性与沉稳给调研团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让队员们感到敬佩的是,他将早年自家管理的豆豉基地分给了村民,让大家跟着学习技术。“手艺才能扎得深。” 他表示,只有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手艺,才能让豆豉产业在乡村扎根生长。如今,豆豉的包装已申请专利,他还计划开通公众号、制作宣传小卡片,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
图为大江豆豉产品 樊颖妍 摄
黎海泉的妻子何泽婷,围裙总沾着豆香与阳光。她在直播间不讲产品多好,只说手艺的讲究,拍无防腐剂的制作全程。一边拍,一边介绍道,只有太阳晒透了的豆豉,细菌才进不来。当被问及守在大山里做豆子值不值得时,她望向晒场笑着说,孩子在旁玩,丈夫忙生产,她讲手艺。一家人守着这缕香,踏实。
图为何泽婷在打捞黄豆二次发酵后产生的豉油 陈江涛 摄
调研团在大江豆豉厂的参观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三代人对豆豉工艺的坚守与创新。在这大江豆豉的香里,藏着最朴素的道理,手艺人守的是工艺分寸,守艺人传的是初心温度。在他们的努力下,如今这缕香飘向全国,将豆豉背后的故事也一并送到更远的地方。
图为队员们与大江豆豉厂工作人员交流 陈江涛 摄
政策托举,产业扎根
调研团成员来到平岗村村委会,与妇女主任盘女士进行交流,盘女士向调研团梳理了大江豆豉的发展脉络。早在没分田到户时,村民就把自家豆豉拿到加工厂加工,这门手艺传了一代又一代。 如今,平岗村40%的耕地种着大豆,黑豆、黄豆皆有,全程自然生长,少用化肥农药,天然品质成了产业底气。
图为队员们与平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曾海滢 摄
谈及产业发展,盘女士介绍,在政府支持下,大江豆豉正迈向规模化、品牌化。她表示,豆类直接卖收益有限,加工成豆豉后价值翻倍。而镇政府正牵头打造“大江优品汇”区域品牌,以大豆产业为龙头带动特色农业,平岗村则抓住机遇,发展特色产业。平岗村还通过农产品推广活动、公众号与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实现文旅消费与非遗推销的双向促进。她表示,“很多人通过网络渠道认识了大江豆豉”。
图为队员们采访平岗村妇女主任盘女士 李思彤 摄
双场直播话非遗,豆豉飘香传万里
调研团来到大江镇合河村供销社,通过直播,向全网推介大江豆豉这一承载着传统匠心的非遗好物。队员们向网友细细讲述大江豆豉的故事,作为云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传统工艺经多道工序发酵而成,颗粒饱满、香气浓郁,是家常菜和宴席菜的“灵魂调味”。直播中,大家结合在大江豆豉厂所见,将每道制作工序拆解开来,让观众直观感受传统技艺的精湛,深入了解这一调味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图为队员们直播宣传大江豆豉 苏心怡 摄
而在当地农家乐的直播则充满烟火气。调研团成员化身为“吃播”,现场品尝用大江豆豉制作的各色美食:豆豉蒸皖鱼鲜香四溢,豆豉靓苦瓜清爽解腻,豆豉蒸排骨入味软嫩,豆豉油麦菜脆嫩可口。此外,直播还特别呈现了大江镇特有的腐竹与大江豆豉的搭配,当这两样大江“土特产”相遇,碰撞出了别样的风味。队员们品尝后连连点赞,每道菜都凸显了豆豉的醇厚香气,既保留食材本味,又增添独特风味,不愧是传承多年的非遗美食。
图为豆豉蒸大江腐竹 樊颖妍 摄
图为队员们在直播品尝使用大江豆豉制作的菜 陈江涛 摄
陶缸里的发酵仍在继续,晒场上的阳光依旧炙热,直播间里的故事还在讲起。东扬队“豉韵兴乡”调研团不仅见证了三代守艺人对非遗技艺的坚守与创新,更体悟到政策托举下传统产业扎根生长的蓬勃力量。循着那缕飘了近60年的豆香,队员们读懂了“守艺如守心”的朴素真谛,更明晰了青年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中应当肩负的使命。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青年人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图为突击队队员合照 曾海滢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苏心怡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