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 范芷瑜)夏日午后,蝉鸣悠扬,斑驳日影洒落在东韵社区文化活动室的窗台上。纸墨已备、展架林立,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字之旅正悄然启程。2025年7月10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芸香护卷,文润江南”——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苏州地方古籍活化实践团来到苏州市工业园区斜塘街道东韵社区组织开展“文字演变及书法体验”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以“文字”为线索,通过讲座分享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孩子们走近汉字的演进轨迹,在生动体验中唤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情。
追寻汉字源流: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溯源之旅
“古籍的每一页纸张,都是文字演变的基因图谱。”在讲座环节,主讲人以一段充满诗意的语言引出主题,带领在场青少年踏上文字的历史旅程。从“结绳记事”的早期记录方式,到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再到草书、行书和现代宋体,每一种文字形态的演变不仅是书写效率的演进,更凝聚着古人对美的追求和文化的创造。
通过图示讲解、古籍实例和互动问答,主讲人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字”的变迁史。讲座还特别引入了贾湖陶符、高邮陶文等鲜为人知的考古发现,使原本抽象的文字演变知识变得具象而鲜活。孩子们认真倾听、频频提问,纷纷表示“第一次知道写字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图为讲解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进过程
笔墨之间感知传统:沉浸式书法体验点燃文化热情
在“书法体验”环节,实践团成员带领青少年动手临摹“芸香行”三字,并结合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六种字体进行分组教学。孩子们手持毛笔与彩笔,在白纸上书写自己喜欢的字体,有的反复练习结构比例,有的则发挥创意加入插图装饰,现场墨香四溢、热情洋溢。
“我觉得隶书的‘行’字好像在跳舞!”“草书太帅了,可惜我看不太懂。”体验中,不少孩子一边学习笔画结构,一边讲述自己的理解。志愿者们耐心指导笔画走势、起笔收锋,帮助孩子们领略不同书体背后的造型逻辑与美学特质。
文字之美不止于形,更关乎承载。主讲人还结合实际古籍,介绍了文字演变在古籍中的表现形式,强调古籍保护与数字化修复的重要意义。“从甲骨上的刻痕,到荧屏上的电子字体,汉字一直都在讲述属于这个民族的故事。”这一段话引发在场青少年深深共鸣。
▲图为青少年临摹不同字体的“芸香行”作品
播下文化种子:苏大实践在交流中传递文明自信
活动临近尾声,孩子们将自己的书法作品集中展示。“我写的是草书,看起来像龙飞凤舞!”“我画了一朵莲花在‘行’字旁边,希望它走得更远。”在一幅幅富有童趣与创造力的“芸香行”前,孩子们互相交流心得,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最后,实践团成员组织大家合影留念,用影像记录下这段文化浸润的美好时光。几位家长也特意到场表达感谢,称本次活动 “将高深的文化讲解与孩子的兴趣点结合得非常好”,“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写字的温度”。
▲图为参与者合影留念
“文字是文明的骨骼。它们如何走来,也将决定我们如何走向未来。”本次“文字演变&书法体验”活动不仅是一场书法教学与文化讲座,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链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芸香护卷·文润江南”实践团以青年视角深入社区,以文字为媒,将古籍里的文化精华带入社区、走进童心,为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奔赴写下动人的注脚,让古籍里的文字“活”在今天、传向明天。
撰文 | 徐文心
图片 | 张岩
一审 | 刘馨悦
二审 | 范芷瑜
三审 | 贾扬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芷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