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薪火传承”社会实践队走进江苏南京“三个胜利”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5-08-24 17: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罗泽延   阅读 6.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 罗泽延、辛秀) 2025年7月23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薪火传承”社会实践队走进江苏南京。实践组员开展了“踏访红色遗迹”主题实践活动。

实践组员们首先走进“三个胜利”纪念馆。在硝烟散尽的旧址、浸透血泪的文物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从抗争到胜利的壮阔图景,让实践组员对“初心”与“使命”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在“三个胜利”纪念馆的展厅里,平型关大捷的枪林弹雨、百团大战的烽火硝烟、抗战胜利的欢庆场景依次铺展。在平型关大捷展区,一组复原场景让人驻足:战士们埋伏在冰封的山沟里,棉衣单薄却眼神如炬,冲锋号响起时,战士们踏着积雪冲向敌人,刺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讲解员说,这场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图为侍林婧供图

太行抗战展区的一面“烈士墙”上,3000多个名字密密麻麻排列,大多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其中一位叫李爱民的少年,13岁加入儿童团,为掩护群众转移,故意把敌人引向相反方向,最后被刺刀刺穿胸膛。这些年轻的生命,用热血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回望这段历史,实践组员们无不为之动容。

站在横山新四军旧址的青瓦土墙前,指尖触到斑驳的木门,仿佛还能摸到七十多年前的温度。那间不足十平米的指挥部里,油灯微光曾照亮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战士们围坐在地图旁,棉衣上的补丁蹭着木桌,讨论声混着窗外的风雨,把“保卫家园”的誓言缝进了每一个决策里。展柜里那双磨穿三层的草鞋,鞋底的血迹早已发黑,却让人们读懂:所谓英雄,不过是把常人难忍的痛,变成了向前的路。

▲图为侍林婧供图

在“三个胜利”纪念馆,平型关大捷展区的雪地里,战士们埋伏的剪影冻得发紫,冲锋号响起时,战士们跃出雪堆的瞬间,像极了破土的春芽。太行抗战的“烈士墙”前,当实践组员数到第178个名字时停住了——那是个年轻的姑娘,照片里梳着两条辫子,档案写着“19岁,护理员,牺牲于抢救伤员时”。原来青春从不是只有诗和远方,当年的战士,正是用这样滚烫的年纪,为后辈们挡住了无情的枪炮。

“三个必胜”的信念愈发坚定地烙印在参观者的心中。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是历史的铁律。那些为了和平与正义而牺牲的先烈们,战士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辈。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再遭受战争的苦难。

▲图为张轶闻供图

这一路走下来,最触动实践组员的不是“胜利”二字的辉煌,而是辉煌背后的细碎:是新四军战士补丁摞补丁的棉衣,是烈士墙上没来得及长大的名字,是老兵红布包里那枚磨亮的军功章。老兵虽没能把所有故事讲完,但后辈们看到平静的海面、安稳的港口,都该想起:那些在炮声中挺立的身影,早已把守护刻进了岁月里。 或许当下许多的年轻人不用再扛枪,但那份“穿起制服就敢往前冲”的勇气,该像水兵服的飘带一样,永远迎着风。

(撰稿:陆庆晖 图片:侍林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泽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