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朱村街道丹邱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将丹邱村丝苗米加工站作为重要实践点,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亲身体验了科技如何赋能乡村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便捷享受从稻谷到优质大米的全流程加工服务,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中的“便民惠民”实效。
图为团队成员在加工厂进行参观
在加工站内,队员们跟随讲解,详细观摩了稻谷加工的智能化流程。稻谷经传送带送入系统,首先由智能吸附装置快速分离杂草等轻质杂质。随后进入三道核心精密筛选工序:
一筛除杂:利用震动筛网去除小石头等杂质,产出满足村民日常食用需求的大米。二筛精进:采用更精细技术,产出米粒均匀、杂质更少、符合商超标准的优质米。三筛精品:通过多维度智能分拣,精选颗粒饱满的顶级丝苗米。虽然此环节损耗略高,但产生的碎米因其易煮特性,深受村民喜爱,成为煮粥佳品,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图为加工厂车间
“以前加工稻谷要跑好几公里,现在走几步路就到了!”村民李阿姨在与实践队员交流时高兴地说,“加工站的分级筛选特别贴心,想吃普通米、想卖好米、想留精品自家吃,一次加工全搞定。”令队员们印象深刻的是,加工站推行了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百斤内免费代加工”,超过百斤才收取少量加工费,真正让利于民。
队员们观察到,完成筛选的大米会立即进行真空打包。这些精美的真空包装袋设计出自本村村民李师傅之手,不仅美观实用,还巧妙融入了当地文化元素,大大提升了丝苗米的品牌形象。团队成员们不仅学习流程,更积极参与实践环节,亲身体验了精品米的打包装袋过程。
图为村民自主设计的丝苗米包装袋
图为团队成员在加工厂进行打包装袋
此次丹邱村丝苗米加工站的探访,是“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突击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一课。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一是科技赋能增效便民:智能化加工体系的引入,显著提升了效率与精度,解决了村民加工稻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二是分级加工循环惠民:精细的分级筛选满足了多样化需求,“碎米粥料”的利用体现了绿色循环理念,而“百斤免费”“稻壳替代加工费”等政策更是直抵民心;三是文化创意提升价值:村民自主设计包装,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是文化下乡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生动体现;四是产业振兴带动致富:加工站作为村里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通过提升丝苗米附加值、拓宽销路,有效助力了村民增收致富,完美契合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目标。在绿美广东背景下,其贯穿种植加工的环保可持续理念也令队员们深受启发。
这座家门口的“米仓”,不仅是丹邱村便民惠民的设施典范,更是突击队员们此行见证科技、文化、政策与产业深度融合,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美好画卷的鲜活样本。
撰稿:谢雅微
拍摄:蚁炎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谢雅微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