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三爪仑乡的村党支部活动室,来自江西农业大学的暑期三下乡队伍——“乡韵寻迹,阡陌筑梦”社会实践营队,为村中留守儿童开设了一节以“守护生命,沟通心灵”为主题的实践宣传课堂。在“童心港湾”阵地,队员们将多媒体教学与核心技能实训演示相结合,聚焦应急救护知识与防溺水安全宣发和儿童心理健康安全等,为乡村儿童织出了身体与心理安全兼具的一张知识网。
活动伊始,团队借助精心设计的ppt课件系统展开教学,电子光幕上,应急救护知识依次展示:从日常擦伤消毒的规范操作,骨折固定的关键要点,到气道异物梗塞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动态演示,再至心肺复苏黄金四分钟机制的深度剖析。团队的ppt课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便于让孩子们理解心肺复苏的关键点和操作步骤。
图为社会实践营队员对留守儿童进行急救知识指导 周馥竹供图
首先队员们进行了心肺复苏演示,详细传授心肺复苏的每个关键步骤,让孩子们学会如何正确救助病患。其次实践队员完整演示CPR标准化流程:从环境安全评估、意识状态判断,到规范呼救求援;从精准定位胸外按压点,到严格把控5-6厘米的按压深度与100-120次每分钟的按压频率,配合人工呼吸操作形成完整闭环。
通过节拍器的节奏引导和标尺的具象量化,抽象的技术参数转化为可感知的实操准则。孩子们依次上手实操,在"01、02、03"的齐声计数中调整掌根位置,体验垂直发力的生命重量,积累救护实践经验。
图为社会实践营队员为留守儿童进行防溺水教育 周馥竹供图
团队的防溺水教育则紧密结合乡土实情,通过标注当地水库山塘的风险点位,结合触目惊心的现实案例,将"六不两会"的防溺水原则深植孩子们心中。防溺水教育针对当地溪流密布的地理特征,课件重点解析水库漩涡、深浅突变带等隐患识别要点,破除"手拉手救人"的传统误区。通过动态演示竹竿延伸施救、浮具抛投等科学救援方式,强调"呼叫优先、器械辅助"的施救原则,将安全理念与地域风险特征深度结合。团队还通过制作防溺水活动的宣传书,分发给在座的小朋友,再一次强调防溺水的重要性。
图为社会实践营队员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周馥竹供图
在现场,队员们还为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关心问候留守儿童,了解每一个孩子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同时队员们教授常见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最后队员们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了小游戏,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结束了这场别开生面的课堂。
对“乡韵寻迹,阡陌筑梦”团队的成员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认真的实践、敞开心扉的笑容,是队员们躬身乡土最珍贵的回响。他们将大学课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守护留守儿童生命健康与心理安全的实际行动,在“童心港湾”的阵地里,用爱与责任编织出最坚固的防护网。这场深入阡陌的筑梦之旅,让青春的理想在服务乡村、奉献社会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供稿团队:江西农业大学校团委“乡韵寻迹,阡陌筑梦”社会实践营队
通讯员:陈文 刘可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可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