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手艺到新动能 —— 福工商学子以青春力量为坦洋村非遗注入振兴基因

发布时间:2025-07-04 17: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雨欣   阅读 39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实地探究非遗文化技艺,扎实推进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2025年6月28日-6月29日,福州工商学院财经学院“艺新遗意”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宁德市社口镇坦洋村。贴近实际感受坦洋功夫的历史底蕴与发展活力,以青春力量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

(坦洋工夫茶文化传承)

探访旧址,触摸历史脉络

实践队沿着马头墙的小巷拾阶而上来到了探访的第一站横楼,青砖黑瓦的清代民居鳞次栉比,“六扇八廊庑”的建筑格局中,木雕“屋脊垂鱼”的纹路仍清晰可辨,寄托着坦洋人朴素的生产生活愿望。沿着蜿蜒的羊肠小道前行,空气中弥漫的茶香愈发浓郁,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村与茶叶的千年羁绊。

(实践队员走访横楼)

楼内陈列的老照片、旧茶器、茶票等,无声地勾勒出“坦洋工夫”的辉煌过往。“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咱们的坦洋工夫一举夺金,当时欧美客商争相订购,商船在码头排起了长队!”工夫茶博物馆讲解员指着一幅泛黄的奖状复刻品,语气中满是自豪。队员们俯身观察第一代捻机,金属部件虽已锈迹斑斑,却仍能想象出当年茶工们围着它忙碌的场景,也折射出老一辈制茶人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

(实践队员走访工夫茶博物馆)

青春实践 书写助农答卷

第二站,来到了茶园,队员们实地体验采茶,在茶园里,指尖掐住的不只是嫩芽,更是与四季节律的对话——晨露未晞时弯腰采摘,正午烈日下往返运送,掌心磨出的薄茧,成了读懂“春生夏长”的具象课本。

(实践队员实地体验采茶技术)

第三站,走进了坦洋茶场,郑明星场长热情接待实践队,并介绍了坦洋工夫茶的制茶工艺,演示的每道工序:萎凋时要候着山间的风,揉捻需掌握“轻转重压”的力道,发酵室的温湿度计跳动着与百年前炭火烘焙相通的智慧。队员们亲手操作时才发现,看似机械的过筛环节,实则是与茶叶的“对话”——要凭手感分辨条索粗细,靠听觉判断杂质脱落的脆响。当亲手制成的茶叶在杯中舒展,琥珀色茶汤泛起的涟漪里,不仅有鲜叶到干茶的蜕变,更照见了“天人共酿”的深意:春分的雨、清明的雾、茶农的腰、匠人的手,少了哪一样,都成不了这杯坦洋工夫。那些浸在衣衫里的汗水,那些磨在工具上的指纹,最终都化作了对“不易”二字的深刻体悟:所谓传承,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一代代人把自己种进土地,让手艺在掌心生温、在岁月里结果;所谓发展,也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像这茶叶的发酵——既要守住本真的滋味,也要在时代的温度里,酿出更醇厚的未来。青春的实践,便是在这“守”与“创”之间,接过那捧温热的茶种,让它在新的土壤里,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芽。

(郑场长带领实践队员参观坦洋茶场)

(郑场长指导实践队员制茶技术)

座谈交流 聚力谱新篇

实践队与非遗技艺省级传承人郑明星场长围绕"坦洋工夫茶如何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交流。郑明星场长介绍道:"根扎在百年茶史里,打造了多系列的产品,还采取产教融合一体化,使坦洋村的传承,始于茶却不止于茶,现在你们这些娃娃来这儿,就是把这份情续上了,芽要往新时代的土壤里钻,产学一体不是甩了老手艺单飞,是让老祖宗的智慧借现代的翅膀飞得更远,让这杯坦洋工夫,既对得起巴拿马金奖的老招牌,也能让00后说一句 “这茶够潮”!。"这番话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青年一代要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更要拿出实干担当。

(郑场长与实践队员面对面交流)

青春续力 同绘振兴新卷

队员们结合几天的实践经历,围绕古村的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旅游推广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同时接待人员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感谢:“你们的到来为我们古村带来了活力和新思路,希望你们以后常来看看,继续关注古村发展和工夫茶产业的振兴。”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领略了坦洋古村的历史文化魅力,见证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更深刻体会到了青年一代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带回校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来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实践队与老师的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雨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