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守初心,非遗焕新正当时——福工商学子“艺新遗意”实践队解密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发布时间:2025-07-04 16: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余丽文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6月27日至28日,福州工商学院“艺新遗意”实践队深入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对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细秀,在樟木与桐油的香气中揭开"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千年密码。通过工坊实操、博物馆溯源等多维视角,记录下非遗技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图景。

材料与工艺的黄金法则

实践队走进工坊,"樟木做龙骨、松木做甲板、杉木做桅杆,三木搭配才有'抗浪骨'。"刘细秀在工坊演示传统选材,随手拿起一块樟木:"必须用生长50年以上的闽东樟,纹理密度达0.8g/cm³才能耐海水侵蚀。"而艌缝工艺更藏玄机:麻丝、桐油、石灰按一定的比例捶打3000次,直至表面浮现"珍珠纹",这种传统配方经福州大学材料实验室检测,防水性能等同现代氯丁橡胶。

福船文化的由来

技术溯源,从宋代海舟到郑和宝船的不沉之谜

实践队在福船博物馆的全息展区注意到,南宋《梦粱录》"海舟以福建为上"的记载投影在船模上,这12个独立舱室就是水密隔舱的雏形,当时福建匠人已掌握'一舱进水余舱不沉'的奥秘。13世纪,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惊叹福船的水密隔舱:"即使一舱破损,余舱仍可保船不沉。"这一技术直到18世纪末才被欧洲借鉴——1795年,英国工程师本瑟姆受皇家海军委托,设计出首艘带水密隔舱的战舰。如今,从航空母舰到核潜艇,现代船舶仍沿用这一结构原理。

福船水密隔舱技艺细节展示

福船模型与福宁号同等比例缩小实物船

从造船世家到非遗守护者

在谈及印象最深刻的造船经历时,刘师傅的目光5投向福宁号的船模:"最难的是造那艘40多米的大船,比平常20米的船大了一倍,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形制。没图纸、没先例,光木料重量就让人犯难。"他顿了顿,展示手上的老茧:"为了减少误差,我晚上躺在床上都在琢磨技术突破,最后靠传统榫卯工艺的灵活调整。这事儿让我明白,再大的船,核心技艺都是相通的。"

刘细秀师傅展示福船技艺细节

党员初心与匠艺传承的交织

出身造船世家的刘师傅,19岁便跟随父亲踏入造船场。"党员就得把传承当使命,20年来只要学生想来,我随时敞开工坊,哪怕正在锯龙骨也得撂下活儿,又或者家里正忙着,只要提前说一声,我肯定配合。"这番朴实的回答,道出了32年党龄赋予他的责任担当。

实践队员与刘师傅进行座谈

刘细秀师傅获得的荣誉

匠心如舟,载梦前行

福船的文化价值正被文旅、教育等领域重新认知,为技艺传承开辟了新路径。从19岁的学徒到白发匠人,他用船桨般的双手划开时光长河;从高校学子到教育工作者,实践队以青春之力架起非遗与时代的桥梁。福船的使命是渡人过海,非遗的使命是让文化抵达未来,在党旗与匠心的双重引领下,水密隔舱的智慧正化作新时代的文化航标,指引着传统技艺在创新中永续传承。

实践队与老师的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丽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