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4日讯(通讯员:卢嘉昕 李天泽 郑洪举 刘柏岩 曹加梦 朱一清 朱佳琪 李奥博 董世彦)为了实实在在提升乡村的生活环境,弘扬助人为乐的志愿服务精神,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了加强高校和地方的合作,7月4日,江西农业大学“沼清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再度开赴人和乡。他们以“手洁乡村街净,心淳巷陌风清”为主题,深入人和乡的街道小巷,开展了一场热火朝天的环境卫生整治文明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拿起扫帚、簸箕等清洁工具,与辛勤的环卫工人并肩作战,一起清扫路面垃圾、清运积存废弃物、清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卫生死角。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乡村变得更干净整洁,也用实际行动向默默付出的基层劳动者表达深深的敬意和关怀,为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贡献一份来自青春的坚实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
分组协作清街巷,汗水浸衣无客套
活动当天,天气炎热。大学生志愿者们早早来到人和乡,正好遇见已经开始忙碌的环卫工人。没有多余的客套话,志愿者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合作:有的小组负责清扫主要街道,长长的竹扫帚“沙沙”作响,把路面的落叶、碎纸片、零食包装袋等垃圾扫拢成堆;旁边拿着簸箕的同学立刻跟上,麻利地将垃圾收走。有的小组则重点对付那些已经装满甚至溢出的垃圾桶,大家合力抬起沉重的桶身,或者推来环卫手推车,一趟趟地把垃圾运送到集中的清运点。汗水很快就浸湿了他们的衣服。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环卫工拉垃圾车
死角攻坚,俯身清垢焕新颜
面对那些隐藏在视线之外、不易被察觉的卫生顽疾,一些由细心且富有耐心的实践团成员主动承担起了重任。队员们毫不犹豫地深入到店铺后巷以及绿化带的幽暗深处,仔细搜寻着狭窄的墙角缝隙,不放过任何一片垃圾。在那里,他们或直接俯下身,徒手捡拾起那些散落在泥土里的顽固垃圾;或熟练地使用长柄夹子,精准地将深陷其中、难以触及的废弃物一一夹出。汗水浸湿了他们的额发和衣背,灰尘沾染了他们的双手,但没有人抱怨或退缩。他们的目标明确而坚定: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卫生死角,务求让这些长期被忽视、藏污纳垢的角落,也能重见天日,恢复应有的清爽与整洁面貌。
图为实践团成员徒手捡起绿化带中的垃圾
三重实效显,洁境砺心得成果
本次“手洁乡村街净,心淳巷陌风清”环境整治活动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效。最直观的成果体现在乡村环境的显著改善上: 大学生志愿者与环卫工人齐心协力,经过数小时的集中清扫,使人和乡的主要街道面貌焕然一新——路面变得干净整洁,垃圾全部归入桶内,藏污纳垢的卫生死角被彻底清除。这次行动不仅切实减轻了环卫工人在高温天气下的繁重工作负担,更显著提升了公共区域的整洁度和村民日常生活的舒适感,为建设和美宜居的乡村贡献了力量。其次,活动有效地传递了尊重与关怀的温暖: 大学生们并非流于形式,而是真诚地分担劳动、细心提供帮助(如检修工具、递送饮水)、耐心倾听交流。这些实实在在的举动,让常年辛劳的环卫工人深切感受到来自年轻一代的理解与尊重,温暖了基层劳动者的心,也在乡村播撒了互助友爱、崇尚劳动的新风尚。最后,活动成功锤炼了青年学子并深化了校地合作: 对江西农业大学的学生志愿者而言,这是一次宝贵的社会实践,他们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亲身体验,他们深刻理解了劳动的价值,增强了服务社会、奉献基层的责任感与情怀,增进了对国情乡情的认知。同时,活动再次有力证明了高校青年力量服务地方发展、参与乡村治理(尤其是人居环境整治)的有效性和潜力,为“高校+地方”共建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探索了双方更紧密融合、互利共赢的发展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环卫工打扫街道
活动结束时,夕阳映照着焕然一新的街道。大学生志愿者们虽然满身灰尘、汗流浃背,但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他们看着自己亲手打扫干净的街道,听着村民们赞许的话语,感受着环卫工人真挚的谢意,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手洁乡村街净,心淳巷陌风清”不只是一次卫生大扫除,它是一次用汗水书写的青春宣言,是一次用行动表达的真诚致敬,更是一次校地携手、共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生动实践。它改善了环境,温暖了人心,锻炼了青年,深化了合作。守护乡村的洁净与美好,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坚持,而青春的力量,正成为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佳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