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至8月18日,贵州大学农学院“黔农遗韵”实践团队深入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开展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活动聚焦从江县稻鱼鸭复合系统和侗族大歌传承,深入田间地头、香禾糯加工工厂与乡间小路,以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现状、调查问题,根据团队中各成员专业特点,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新思想新方法,探索出一条以民族文化为魂、农业技术为骨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梯田上的千年智慧,稻鱼鸭系统的生态革命
8月14日上午,实践队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聚焦当地“稻鱼鸭”农业发展新路径。
实践队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罗永成高级水产工程师的带领下,前往贵州月亮山九芗农业有限公司,实地探访农作物加工生产全流程,同时探索传统农业在现代发展中的创新密码。九芗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志武与高级农艺师杨定科耐心细致地一一回应。他们表示,企业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结合技术培训与收益保障,让农民直观感受到“稻鱼鸭”模式的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逐步提升参与意愿。杨定科特别强调:“非遗文化是从江农产品的独特标签,要把‘稻鱼鸭’的生态智慧、煨酒的古法工艺、瑶浴的千年秘方转化为消费者认可的文化附加值。”这场交流让队员们对科技助农、产业兴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随后实践队又去到从江县高增乡建华村香禾糯种植基地,在田间地头,杨定科、顾泽茂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香禾糯种植与养鱼养鸭相结合,形成稻鱼鸭复合系统,通过错时放养,实现一田三用。
实践队员与杨定科、顾泽茂老师交流
8月14日下午,实践队来到从江县农业农村局,与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军权、县香猪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欧工华、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站长李建、县农业生态与农村人居环境服务站站长陈贵权等行业专家举行专题见面会,围绕“稻-鱼-鸭”复合系统提质增效与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入交流。
会上,实践队队长郭子成首先就前期调研中发现的优质稻种推广乏力、鱼鸭养殖规模受限、农文旅融合不足、农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向专家请教。
欧工华结合从江县香猪产业“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协同模式提出建议:一是尽快启动“稻-鱼-鸭”系统提质增效联合攻关,建立“高校—政府—企业”长效合作机制;二是深挖侗族农耕文化,打造“稻鱼鸭+侗寨”特色农文旅线路,提升产业附加值。
李建围绕水稻品种选育、田间管理和机械化插秧等技术环节作专业补充;吴军权针对鱼鸭常见疫病提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综合防控思路;陈贵权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角度,建议实践队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田尾水生态净化纳入后续调研重点。
下一步,实践队将根据专家意见完善调研方案,推动“稻-鱼-鸭”系统与侗寨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从江乡村全面振兴。
实践队队员在从江县农业农村局与欧工华等领导开展会议
云端上的振兴密码,电商直播的破局之路
8月15日,实践队赴七乡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直播间推介从江百香果的种植环境、口感和营养,互动热烈,生态农产品市场吸引力尽显。
队员认识到,科技与文化融合使从江农产品走出深山;依托优质生态和活化非遗,是当地农产品赢得市场、助力乡村振兴的核心路径。
实践队队员正在进行直播带货
鼓楼里的千年歌韵,侗族大歌的传承突围
8月16日上午,实践队前往从江县小黄村——这片被誉为“侗族大歌之源”的土地,以实地走访、深度对话的方式,探寻侗歌传承的本真模样,冀望以青年之力为这门千年非遗注入新的生命力。此次调研,实践队不仅记录下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潘萨银花的人生故事,更触摸到侗族文化中更深层的部分。后续,队员们将整理5000余字的访谈录音,同时计划走访她在三县的徒弟,记录更多侗歌教学故事;同时,结合建筑工人的讲述,梳理“侗族建筑与大歌的文化关联”,形成简短科普文。
潘萨银花向实践队讲述侗族大歌教学经历
8月16日下午,实践队又来到从江县銮里村。
经过多户走访与问卷收集,当日下午,队员们汇合整理数据,共完成 30 份有效问卷。其中,稻鱼鸭系统调查问卷 15 份,侗族大歌市场认知调查问卷 15 份,覆盖不同年龄、民族及生计类型的村民。
调研任务顺利完成后,队员们表示,将结合问卷数据与访谈记录,深入分析稻鱼鸭系统的经济与生态双重价值,以及侗族大歌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为村落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针对性建议,以青年视角为乡村振兴注入智识力量。
銮里村受访老人介绍稻鱼鸭系统
创新融合的示范样本
8月17日至18日,贵州大学农学院“黔农遗韵”实践团队走进加榜梯田深处的三个村庄。
“我们正在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园’,把梯田耕作、侗歌表演、非遗手作整合成旅游产品。”
党扭村村长王应江指着规划图说,这个曾经因道路塌方而与世隔绝的村落,如今每周要接待上百名游客。
在加页村,云来客栈餐厅招牌稻花鱼坚持自种蔬菜、自养鱼,游客印象深刻。
加车村的与雾居民宿试营业,设计融梯田文化与民族特色,除住宿外,推出蜻蜓手工、日出观赏、吉他弹唱等体验。旅拍店随疫后旅游复苏红火,专业摄影师与化妆师套餐吸引大批欲留梯田美景的年轻人。
实践队在加榜梯田合照
黔东南的实践证明,当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与农业技术的“硬支撑”深度融合,才能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这里的每一粒米、每一首歌、每一栋鼓楼,都在讲述着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故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子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