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衿志在,孝行绵长-以科技赋能养老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29 21: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樊子涵   阅读 2.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通讯员 樊子涵)

摘要

随着我国深度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群体的安全保障与生活质量提升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测学院"爱心传递 手拉手"社会实践团在北京市海淀区翠湖老年庄园敬老院的三年实践为案例,系统梳理了"科技+人文"双擎驱动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构建过程。研究表明,通过多元化敬老志愿服务满足老年人情感与发展需求,依托人体跌倒检测系统与智慧养老平台强化安全保障,可有效破解传统养老服务中"人文关怀不足"与"科技应用脱节"的双重困境。该模式为构建代际融合的养老新生态提供了实践样本,也为青年参与老龄化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关键词:深度老龄化;智慧养老;志愿服务;科技赋能;代际融合

一、 引言:银发浪潮下的养老挑战与青年回应

(一)时代背景:老龄化加速与养老服务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测算,"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超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这一人口结构变化对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老年群体的需求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对健康保障、安全防护、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多元化。

在此背景下,《"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养老服务从"物质保障"向"综合关怀"转型。规划特别强调"科技创新和产品支撑"的重要性,要求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养老服务效率,同时巩固"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这一政策导向为智慧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老年群体的安全风险中,跌倒是最突出的隐患。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30万人死于跌倒,其中老年人占比超50%;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摔倒已成为60岁以上人群意外伤害致死的首要原因。传统养老模式中,紧急呼叫按钮、人工巡查等手段存在响应滞后、依赖老人自主求助等局限,而智能穿戴设备又因佩戴率低、准确率不足难以普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服务优化的结合破解这一困境,成为养老服务转型的关键课题。

(二)社会背景:青年参与与养老服务生态重构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其作为专章部署。政策层面明确提出"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原则,鼓励青年群体以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作为首都高校青年,响应"四个服务"中"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要求,参与养老服务实践既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了解国情、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养老服务体系仍存在诸多短板: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偏低、居家社区养老供给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科技与服务融合度低等。特别是在机构养老场景中,老年人不仅面临安全风险,还因数字鸿沟、情感孤独等问题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青年群体的介入,既能以创新思维推动科技应用,又能以活力弥补代际关怀的不足,为养老服务生态注入新动能。

(三)实践主体:"爱心传递 手拉手"实践团的探索路径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测学院"爱心传递 手拉手"社会实践团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深入北京市海淀区翠湖老年庄园敬老院开展实践。该敬老院入住老人平均年龄78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比60%,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35%,具有典型的机构养老特征与多样化需求。实践团以"科技+人文"双擎驱动为核心理念,通过"志愿服务多元化+科技保障智能化"的路径,构建了一套可复制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累计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覆盖老人1000余人次,形成了鲜明的实践特色。

二、实践基础: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理论与政策支撑

(一)理论逻辑:积极老龄化与技术赋能的融合

积极老龄化理论强调从健康、参与、保障三个维度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主张通过社会支持与技术手段拓展老年人的自主能力。这一理论为"科技+人文"模式提供了核心框架:人文关怀满足老年人的情感参与需求,科技赋能则通过技术手段保障其健康安全,二者协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技术赋能理论指出,在养老服务中,技术不仅是工具,更需与服务场景深度融合。实践团的探索表明,脱离人文关怀的技术可能引发老年人抵触(如隐私顾虑),而缺乏技术支撑的服务则难以规模化、可持续。因此,需构建"需求导向-技术适配-服务落地"的闭环,确保科技应用贴合老年人实际需求。

(二)政策依据: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的协同

实践团的工作严格遵循国家养老服务政策导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深化改革、综合施策,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明确支持"互联网+养老服务"发展;《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要求"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特别强调青年志愿服务与适老化技术的结合。

在地方层面,北京市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鼓励高校与养老机构合作。翠湖老年庄园所在的海淀区,通过政策引导支持"科技助老"项目,为实践团的技术研发与服务落地提供了便利条件,形成了"国家战略-地方政策-机构需求-高校实践"的良性互动。

三、实践内容:从温情陪伴到科技守护的双轨体系

实践团构建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包含"人文关怀"与"科技保障"两大支柱,通过多元化服务与智能化手段的协同,实现对老年人全方面的关怀与守护。

(一)敬老志愿服务多元化:构建人文关怀网络

基于对翠湖老年庄园老人需求的调研,实践团设计了涵盖健康维护、数字融入、情感陪伴、安全防护的多元化志愿服务体系,累计开展活动500余次。

1. 手指操康复训练:微运动促进健康活力

针对老年人手部功能退化、血液循环不畅等问题,实践团开发了系列适老化手指操,每周在敬老院活动室开展2-3次,每次20分钟,由具备康复知识的志愿者带领,配合轻柔背景音乐营造轻松氛围。动作设计兼顾科学性与趣味性,包括手指屈伸、关节环绕、手部按摩等,可根据老人身体状况调整难度(如为类风湿关节炎老人降低幅度)。

在人员分工上,我们指定1-2名经验丰富的志愿者作为手指操的领操员,负责整体的示范和指导;同时,其他志愿者也会在旁协助,确保每位老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帮助。通过手指操的练习,能够帮助老人们锻炼手指灵活性,预防手部疾病,如关节炎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一活动增强老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升他们的生活乐趣。我们会提前了解老人们的兴趣和身体状况,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调整手指操的难度和内容,确保活动既有趣又适合老人参与。此外,为了防止活动过程中出现秩序混乱的情况,我们会在活动前明确活动规则和秩序要求,并指定专人负责维持秩序,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2. 手机知识科普:跨越数字鸿沟的代际桥梁

为解决老年人"用机难"问题,实践团开展"智能手机普及计划",通过"现场演示+一对一辅导+视频教程"的形式,教授老人基础操作(接打电话、连接WiFi)与常用APP(微信视频、支付宝、健康码)使用,并同步传授防网络诈骗知识。志愿者编写图文手册、制作教学视频,通过敬老院电视屏幕与家属群传播,方便老人复习。

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老人,采取"梯度教学":对基础薄弱者从"解锁屏幕、拨打子女电话"教起;对有一定基础者拓展至"线上挂号、短视频拍摄"。数字技能的提升不仅便利了生活,更增强了老人的社会参与感。

3. 生日会与主题活动:以仪式感点亮晚年生活

每月定期为当月过生日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在生日会上我们为老人们送上生日的祝福,为老人们表演节目,为老人们带去关爱和温暖。此外我们还会陪伴老人们进行康复训练、陪他们聊天、做手工、吃饭,为他们举行文艺演出,引入新颖有趣的元素,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每周我们会带领新加入的志愿者们去养老院服务,举行生日、举办活动等等,切实提升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寒暑假期间,我们打造老人之家,帮助老人们过上更为舒适、自在的养老生活。团队队员各自在自己家乡时,联系当地政府,养老院与妇女协会,统计当地独居、留守、低保老人数量和情况,调研当地养老院规模和布局,以首都养老院规模为基础,在贫困县区养老院建立先进学习组织,争取全方位提高独居老人幸福感,满足感。联系当地空巢老人,协同当地妇联一起拜访独居老人,统计独居老人身体情况,统计独居老人身体状况,并为独居老人送温暖送物资。在当地养老院切实考察,了解老人具体情况以及工作人员记录日常,并参与到建设中,为其推广首都老年庄园模式,解读养老政策和养老方式。

▲图为志愿者聆听老人的钢琴声

4. 防诈宣传专项行动:筑牢财产安全防线

针对老年人易受诈骗的特点,联合海淀公安分局"彩虹春天"志愿服务队开展防诈宣传。通过PPT、短视频解析保健品诈骗、冒充亲属借钱等典型案例,组织"防骗大闯关"互动游戏,让老人在模拟情境中学习识别技巧。志愿者入户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讲解,协助制作防诈海报张贴于公共区域。

通过此活动,能够提高老人们的防骗意识,让他们能够识别并防范常见的诈骗手段,从而减少诈骗案件的发生,保护他们的财产安全。

▲图为实践中与老人交流

(二)科技赋能安全守护:构建智慧防护屏障

在人文关怀基础上,实践团发挥高校科研优势,研发智能化系统解决传统养老的安全痛点,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护"的转变。

1. 人体跌倒检测系统:多模态感知的实时预警

针对传统监护中跌倒响应滞后的问题,团队自主研发基于多模态感知的跌倒检测系统,整合毫米波雷达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非接触式监测。

硬件部署:在公共区域(走廊、活动室)及老人房间部署高清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可穿透衣物与轻度遮挡物,在弱光、逆光环境下稳定捕捉运动轨迹;摄像头提供视觉细节辅助判断,二者协同将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2%,误报率低于5%。

算法与功能:采用轻量化YOLOv8模型与动态特征分析技术,在边缘计算设备(CanMV K230开发板)上实时运行,1.5秒内识别跌倒动作(如加速度突变、异常姿态)。触发跌倒后,系统立即启动区域声光报警,向护工终端推送位置信息,并自动保存事发前后90秒数据供医疗分析。

风险主动防控:生成跌倒风险热力图,标注高风险区域(如卫生间、楼梯口)与时段(如夜间起夜),助力敬老院优化设施(增设扶手、防滑垫),使高风险区域跌倒率下降60%。

2. "银龄守护"智慧养老平台:供需对接的数字桥梁

为解决志愿服务"供需错配"问题,团队打造"银龄守护"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实现高校青年与养老机构的精准对接。

核心功能:

需求发布:养老院发布陪伴、活动协助等需求,标注时间与技能要求;

志愿报名:大学生在线报名,系统自动匹配并生成服务安排;

闭环管理:实时追踪服务进度,养老院可评价服务质量,形成"需求-对接-反馈"闭环;

适老化服务:集成健康咨询、用药提醒等功能,界面简洁易操作。

推广与成效:本平台当前重点面向群体为大学生,试运行于中国矿业 大学(北京)校内,先于校内开展推广并建立 起一定规模,通过志愿服务成果的宣传,带动提高周边高校学生对老年志愿服务的关注 度,并借此向其他高校推广平台,提高平台知名度,扩大志愿服务群体。本阶段将着重 致力于敬老服务平台的搭建,让更多的人看 到团队为养老事业做出的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社会对于老年人口群体的关注度。

平台不仅提升了志愿服务效率,更构建了代际交流的数字纽带,激发了青年参与养老服务的热情。

(三)协同实践:跨主体合作的生态构建

实践团注重整合多方资源,形成"高校+养老机构+社会力量"的协同网络。与翠湖老年庄园建立长期合作,共建"智慧养老实践基地";联合海淀公安分局"彩虹春天"志愿服务队,共享志愿资源与防诈经验;对接北京市老龄办,争取政策支持与项目指导。

这种跨主体合作模式,突破了高校实践"单打独斗"的局限,实现了资源互补:高校提供技术与人才,养老机构提供场景与需求,社会力量提供服务与资金,共同推动智慧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践成效:从个体福祉到模式创新的多维突破

(一)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

在生理健康层面,手指操训练与跌倒检测系统的结合,降低了老人运动功能退化与意外风险;在心理健康层面,生日会、陪伴服务等活动缓解了孤独感,老人幸福感提升;在社会参与层面,手机科普帮助老人融入数字生活。

(二)青年社会实践能力的全面成长

参与实践的学生在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上得到锻炼。通过与老人交流,也更加理解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主动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三)智慧养老模式的创新性突破

实践团探索的"科技+人文"模式,实现了三个层面的创新:

1. 理念创新:突破"技术至上"或"情感唯一"的片面认知,强调科技为人文服务,人文为科技导向,二者协同形成合力;

2. 方法创新:通过"需求调研-方案设计-落地迭代"的闭环流程,确保服务与技术贴合实际,如手指操根据老人反馈调整动作难度,跌倒检测系统结合场景优化算法;

3. 机制创新:构建"高校-机构-社会"的协同网络,使短期实践转化为长效服务,如"银龄守护"平台的持续运营。

▲图为志愿者照料老人起居

五、讨论与展望:智慧养老未来发展的青年担当

(一)实践中的挑战与反思

1. 技术适老化仍需深化:部分老人对跌倒检测系统存在隐私顾虑,需通过透明化沟通(如说明数据用途与存储规范)与设计优化(如调整摄像头角度避免拍摄隐私区域)消除抵触;

2. 志愿持续性有待加强:高校学生流动性大,可能影响服务连续性,需建立"老带新"培训机制与跨校志愿联盟,确保服务不中断;

3. 资源整合难度较大:科技研发与平台运营需要持续投入,仅靠高校与社会捐赠难以维系,需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资本参与"的可持续模式。

(二)智慧养老未来发展的路径展望

1. 技术层面:推动跌倒检测系统向"预测性防护"升级,通过分析老人步态、平衡等数据,提前预警跌倒风险;拓展"银龄守护"平台功能,接入远程问诊、健康监测等模块,构建全方位健康管理体系。

2. 服务层面:深化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开设养老护理、老年心理等培训课程,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服务下沉,从机构养老延伸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惠及更多老人。

3. 政策层面:建议政府出台支持高校参与智慧养老的政策,如设立专项基金、认定实践学分,鼓励更多青年投入这一领域;完善智慧养老标准体系,规范技术应用与服务流程。

六、结语:以青春之力托举"老有所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爱心传递 手拉手"实践团的三年探索,证明青年群体完全可以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力量。在"科技+人文"双擎驱动的智慧养老模式中,青春的活力为养老服务注入温度,青春的创新为养老技术赋予动能。

正如实践团旗帜上的标语:"不啻微芒,造炬成阳。"每一次手指操的带领,每一次手机辅导的耐心,每一行代码的编写,都是青年对"老有所安"愿景的践行。未来,期待更多青年以创新为桨、仁爱为帆,在破解养老难题的航程中破浪前行,让每位长者都能在岁月沉淀中收获幸福,在时代发展中感受美好。

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通讯员 樊子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樊子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4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