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至7月,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精康共治,医路守护”社会实践队携手十堰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十堰市聚焦精神康复患者身心需求,开展多场专项活动,通过医疗关怀、生活赋能与社会支持,助力患者重拾信心、融入生活,积极践行“精康共治”理念。
技能赋能:于实践中筑牢生活根基
生活技能重建是精神康复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实践队开展多项活动助力患者提升生活技能,“汉堡之旅”中,十余名精康者与志愿者结对,完成汉堡制作全流程,期间还跳起手势舞,氛围轻松;“三明治创意制作”活动里,精康者围在操作台前,各展身手制作三明治;寿司课堂上,志愿者提前备材,一对一指导精康者制作寿司;果切互动时,精康者分工协作完成水果拼盘。这些活动让患者在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与社交默契,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能做好”,让他们在“做中学”“共参与”中体会“我能行”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和精康患者协作制作沙拉 健康守护:以专业实现身心同调
健康是康复的基石,实践队从身心两个层面为患者提供支持。队员们组成入户小组,携带血压仪多次走访患者家中,为患者测量并记录健康数据,同时结合患者身体状况,给出饮食、运动等个性化的健康指导。与此同时,队员们还开展了深入的入户调研。“您平时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对社区服务有什么建议?”等,并耐心倾听患者的生活需求与心理状态,为十多户困难家庭对接了社区帮扶资源。
除此之外,志愿者还在十堰市阳光服务中心带领精康患者学习太极拳。在太极拳教学中,队员用“掌心托气球”的比喻讲解发力要点,帮助精康者更好地理解动作要领,在舒缓的音乐中,精康者们跟着动作缓慢舒展身体,通过这些专业服务,健康理念逐步融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图为实践队教授精康患者太极拳 社会融合:借行动播撒包容种子
消除社会偏见是精神康复患者融入社会的核心。实践队先后前往十堰市人民公园、百二河道、汽车客运南站等地,发放200余份精神健康科普传单。传单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搭配插图,清晰阐释了“精神障碍可防可治可康复”的理念,引导市民正确认知精神康复群体。在互动访谈环节,队员们与市民进行交流,真诚对话让包容种子在公共空间发芽。
▲图为实践队与市民科普访谈 节日关怀:以温情筑牢信念根基
端午前夕,实践队提前筹备粽子、绿豆糕等传统节礼,还搭配夏季清凉解暑用品,打包成端午礼盒,与社工分组入户,走进6户精康家庭,递上满载心意的礼盒,并与患者及家属拉家常,询问近期饮食起居与康复情况,陪大家聊端午习俗,在粽叶飘香中传递节日暖意。“七一”活动中,康复者与队员一同观看党史纪录片、制作红色手工艺品,还在党旗前合影留念,红色文化的熏陶让大家的生活信念更加坚定。
▲图为实践队成员同患者观看七一党建视频
共治成效:让爱与专业照亮康复之路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服务了近200位精康患者,许多患者表示他们在活动中收获满满。此外,我们进行科普宣传,累计宣传人数近300人,过程中我们收到了很多正面反馈,许多听众表示通过我们的宣传,他们对精神障碍类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也为精神康复患者的回归与融入和减少歧视,促进社会包容做出了贡献。
展望未来,团队计划进一步拓展服务深度与广度,探索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社区融入伙伴计划”等项目,致力于推动十堰市的精康服务从“阶段性关怀”向覆盖更全面的“全周期支持”体系稳步迈进。正如实践队行动所诠释的理念——当科学之光照亮误解的幽暗,当社会各方之手共同托举希望,精神康复群体的回归与融合之路,必将开满温暖与尊严的鲜花。(通讯员何山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山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