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部署要求,助力乡村振兴与非遗活态传承,近日,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非遗麻编,羌汉同心”实践队走进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开展为期七日的法治宣传、文化溯源与教育关怀实践活动,以青春力量为当地麻编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访旧址寻根脉,触摸羌汉文化交融印记
实践活动开始,队员们怀着对羌汉文化的探究热情,先后走进羌文化展示中心与江神庙。馆内斑驳的木雕构件,静静诉说着嘉陵江流域千年商旅的繁华过往;独具特色的羊角图腾,深刻烙印着羌汉民族世代交融的历史痕迹。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聆听讲解,系统梳理麻编技艺的历史渊源,为后续传承实践筑牢文化根基。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江神庙
进传习所学技艺,直面非遗传承现实挑战
在大石湾村麻编传习所,实践队与麻编技艺传承人郑海琴老师深入交流。郑老师指尖翻飞间,普通麻线被编织成精美的纹样,其精湛技艺令队员们赞叹不已。队员们不仅现场访谈记录麻编技艺的传承故事,还亲手体验搓线、编织等工序,在麻线粗粝的触感中,真切体会到非遗传承人坚守的艰辛。同时,队员们也了解到,当前麻编制品面临市场认知度低、价值认同不足等现实问题,亟待通过多元途径破解发展困境。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非遗传承人
设宣讲台普法律,以法治为非遗保驾护航
结合前期调研成果,实践队将“法治赋能非遗”作为核心任务,在略阳县城人流密集的公园广场开展专题法治宣讲。队员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用通俗语言拆解法律条款,向居民们阐明该法律对麻编技艺保护、传承人的权益保障及乡土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生动的讲解让在场群众进一步了解非遗保护的法律依据,也为麻编技艺的产业化发展增强了信心。
入校传播火种,让文化与法治扎根童心
为培育非遗传承的“未来力量”,实践队走进白雀寺小学,开展文化与法治融合的特色课堂。课堂上,队员们向孩子们讲述麻编的历史渊源与纹样寓意,引导孩子们发挥想象,亲手设计麻编纹样,童真的笔触间满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此外,队员们还围绕宪法中民族团结的内容开展普法教学,孩子们齐声朗诵相关条款,清脆的童音传递出对民族同心的认同,让法治与文化的种子在幼小心灵中生根发芽。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普法课堂
此次实践活动,西北政法大学实践队以麻编为纽带,串联起文化溯源、技艺传承、法治保障与教育赋能,既见证了略阳麻编承载的羌汉民族交融历史,也为非遗传承破解现实难题、谋划未来路径提供了青年智慧。下一步,实践队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实践报告,持续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鲁馨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