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寻源承古韵 青春传薪续新章 ——福建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畲乡寻源队赴福州罗源县探秘畲族非遗文化

发布时间:2025-08-19 15: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心瑶   阅读 6.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引导青年学子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传播非遗魅力、增强文化自信,福建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畲乡寻古韵,青春续华章”三下乡暑假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4日至5日、8月5日至6日来到福州罗源畲族聚居地,通过实地探访、调研交流等方式,深入研究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底蕴与精神内涵,为畲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图为畲族服饰手工刺绣

千年畲韵:

畲族,从秦汉“武陵蛮”的历史烟尘中走来,于山林间扎根并创造出璀璨的文化瑰宝。凤凰装、八井拳和畲族医药等非遗是畲族民族记忆最鲜活的载体。畲族的非遗透露着畲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思念。在历史的长河里,畲族文化与各民族的交融,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化”的深刻内涵,是“福籽同心爱中华”的生动实践。

青春行动:

为唤醒传统与现代的深刻对话,架设民族文化传承的青春桥梁,8月5日至8月6日,实践队深入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的福湖村、八井村、竹里村等地,近距离触摸畲族文化的时代脉搏。

实践队员们首先走进当地的民俗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馆。通过讲解员讲解,多彩的图文和丰富的实物,队员们系统了解了畲族悠久的迁徙历史、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无声的器物画卷,无声地诉说着畲族人民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探寻的脚步并未止步于传统的展示。在充满艺术气息的谷仓画院,队员们见证了畲族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理念的精彩碰撞与融合。队员们参观了漆艺、植物染等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制作,感受到了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

随后,实践队来到福州畲族服饰传承示范基地。在这里,队员们屏息凝神,观摩了畲族非遗传承人精湛的刺绣技艺。传承人娓娓道来服饰纹样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密码,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畲族服饰不仅是美丽的衣裳,更是穿在身上的民族史书。

图为福建商学院学子聆听讲解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参观、拜访等形式,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为了进一步传承弘扬畲族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一次“畲乡寻源承古韵,青春传薪续新章”的活动在福州民族中学高二四班成功举办。透过PPT演示,系统地向同学们介绍了畲族的历史、语言、服饰(如“凤凰装”)、山歌及“三月三”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畲族人民的勤劳智慧与能歌善舞。开展互动环节,畲族知识有奖竞猜,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回答,在轻松氛围中加深了对畲族文化的理解,感受到了中华多元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为福建商学院学子进校园宣传

以青春为媒介,以文化为桥,让畲族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为其传承发展注入新鲜血脉,让畲族文化之花在校内外绚丽绽放,共谱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

在实地调研中,实践团队的成员通过采访当地居民、非遗传承人发现畲族非遗传承正面临多重困境:一畲族技艺生产的成品效益不高。畲族服饰的售卖人群有限,且个性化程度大,制作的时间成本高,经济效益较低,转行者多;二畲族文化的传播不够广泛。依赖地方媒体和传统节庆,主流社交媒体上缺乏系统内容输出,人们无法进行互动体验;三畲族文化的传承不够深入。部分乡村有开展畲语课堂,但学生们对畲族的了解比较表面,未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更无法担当起传承文化的使命。

图为福建商学院学子采访非遗传承人

为破解传承困境,团队成员从三个维度提出破局方案:一打造畲族特色民宿,设计非遗体验项目包,开发畲族纹样文创联名品,提高经济效益;二通过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分享非遗技艺视频和传承人故事,打破距离感,增强互动体验;三推动非遗走进校园,把畲语教学融入课堂,开设刺绣实践课;聚焦人才培育,健全传承人保障机制。

“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成员表示,青年正以创意为笔、行动为墨,用实际行动接过传承接力棒,让千年畲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心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