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167团农贸基地人声鼎沸,新鲜蔬果的清香与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交织成充满烟火气的乡村晨曲。在这片热闹的市集里,一抹抹“青春普法蓝”格外醒目——“青春筑梦,知行聚力”实践团队联合167团司法所,正将政策课堂搬进市场角落,用“零距离”服务让法治精神浸润基层,让思政理论走进群众生活,以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
“王大姐,您这蔬菜摊位的进货台账得记全品种、产地和检测结果,这不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硬性要求,更是咱做生意的‘诚信名片’!”司法所张所长拿着宣传手册,在蔬菜摊前耐心讲解。此次宣讲紧扣农贸基地商户及周边职工群众的实际需求,创新打造“固定宣讲台+移动服务岗”双阵地模式,通过“法治护航”与“思政铸魂”两大板块,让专业知识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在“法治护航”专区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实践团成员分工协作,围绕农贸交易高频问题展开“靶向普法”。针对商户们最头疼的合同纠纷,团队用“隔壁摊位供货拖欠致损失”的真实案例,拆解《民法典》中关于买卖合同履行、违约责任认定的条款,手把手教大家在合同中明确“交货时间、质量标准、违约赔偿”等关键条款;面对消费者咨询的“买到变质食品如何维权”,成员们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现场演示“保留购物凭证—与商家协商—向监管部门投诉”的完整流程,还特别提醒“网购生鲜维权可要求平台提供商家信息”;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他们用图文并茂的展板展示检测标准和法律责任,反复强调“不合格产品上市最高可罚10万元”,让商户们直观感受到法律的严肃性。
农贸市场的早高峰时段,“移动法律咨询台”前更是排起了长队。“接到‘退款理赔’电话怎么办?记住‘三不’原则——不轻信、不转账、不泄露!”大学生李茂佳现场模拟诈骗分子的话术,生动还原“冒充平台客服退款”“虚假中奖”等常见套路,引得商户们纷纷驻足。针对个体经营者的实际需求,普法团队还定制了“法治礼包”,内含劳动合同模板、经营风险提示卡和涉企行政执法回访表,帮助商户规范用工、规避风险。“之前招临时工总担心合同出问题,现在有了模板和讲解,心里踏实多了!”水果店主张大姐拿着礼包笑道,“这些法律‘干货’,比夏日的西瓜还解渴!”
“思政铸魂”环节则把政策理论讲成了商户们的“身边事”。实践团成员结合农贸基地的十年变迁,讲述167团如何通过“党建+合作社+商户”模式,从零散摊位发展成规范化市场的故事,解读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深刻内涵。“咱们市场能通水电、修停车场,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商户们抱团抵制假冒伪劣,正是共建共治共享的体现。”宣讲员小李的话引发强烈共鸣,商户们纷纷分享自己的经营心得,现场变成了政策交流的暖心课堂。针对商户提出的“电商销售扶持政策”“创业补贴申请流程”等问题,团队成员结合最新文件逐一解答,把“共同富裕”的理论转化为看得见的发展路径。
活动中,实践团还创新设计了“法治小剧场”,通过情景剧再现“缺斤短两调解”“虚假宣传查处”等场景,让商户在观看中直观感受法律边界;知识问答环节气氛热烈,答对问题的商户获得印有法治标语的围裙、购物袋等实用奖品,让普法宣传变得生动有趣。据统计,此次活动共为50余名商户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发放《农贸经营法律手册》300余册,解答摊位租赁、货款结算、商标保护等实际问题40余个。
“以前总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今天听了宣讲才知道,进货、卖货、招工都有法律管着,这心里更踏实了!”商户李大哥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此次联合宣讲是“三下乡”活动与基层治理需求的深度融合,既为农贸基地送去了实用的法律知识,也让思政理论在与群众的互动中变得鲜活生动。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理论+实践”的宣讲模式,通过定期回访、线上答疑等方式提供长效服务,让青春力量在服务基层、赋能民生中发挥更大作用,为167团的法治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玉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