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赵云圣)7月16日上午9时,长安大学赴天津暑期社会实践队到达位于南开区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大厅,周恩来与邓颖超并肩挺立的雕像如精神坐标般矗立。雕像眉宇间凝聚的坚毅,以及背后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手书誓言,无声传递着贯穿二人生命的信仰力量。这成为队员们理解两位革命者精神世界的起点。
图为实践队员实践队员驻足瞻仰周邓雕像。
在周恩来革命历程展区,一件件实物折射出他的人格光辉。展柜里1924年黄埔军校任职照片上,青年周恩来戎装笔挺,目光如炬穿透岁月。队员们注意到他眉峰微蹙的专注神态——那是对革命事业全神贯注的写照。玻璃柜中陈列的国共谈判手稿更为震撼: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布满纸页,字字如钉。有队员俯身细察修改痕迹后感叹:“每个字都在刀刃上行走,这是何等的担当。”
邓颖超展区则展现了另一种革命气质。陕甘宁边区工作照中,她盘腿坐在农家土炕上与妇女们拉家常,笑容亲切自然,毫无距离感。陈列的妇女工作笔记里,“同工同酬”“婚姻自由”等字句反复出现。特别是一份《婚姻法》草案初稿影印件,在“禁止重婚”条款旁,她用红笔批注“应明确违法后果”——这种务实严谨的立法态度,正是她毕生推动妇女解放的精神注脚。
在新中国建设展区,队员们长久驻足于一件灰蓝色中山装前。袖口处细密的针脚拼接着补丁,无声诠释着“艰苦朴素”的真谛。旁边周恩来批阅的治淮工程报告上,朱笔批注密密麻麻:“必须确保泄洪通道畅通”“移民安置要同步落实”。有队员轻声念出批语:“这些字里行间都是对人民的高度负责。”
图为实践队员仔细阅读周恩来日记。
西花厅复原场景让革命精神具象化。办公桌上摊开的文件、待批的公文、磨损的毛笔,勾勒出日理万机的工作图景。当队员们看到那个特殊的工资袋时,展厅忽然安静下来。袋上清晰标注的工资数额旁,附言“除日常开支外,全部交党费”的字迹力透纸背。有队员在笔记中写道:“物质生活的绝对清贫与精神世界的无限富足,在此形成震撼人心的对照。”
外交展区里,1955年万隆会议历史照片中,周恩来从容不迫的神态吸引了众人。面对复杂局势,照片定格了他抬起右手作出“求同存异”手势的经典瞬间。展柜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手稿上,他特意在“相互尊重”一词下添加着重号——这细微笔触折射出平等外交的精神内核。邓颖超晚年手书诗句“春天过后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前,队员们逐字抄录。有队员在旁批注:“这是永不枯竭的革命青春。”
档案库房的玻璃墙后,工作人员正在处理邓颖超1951年妇女工作会议速记稿。纸上“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字样被红笔圈出——队员们忽然领悟到:这些文献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精神火炬的传递载体。
离馆前统计数据显示:全馆展出407件实物中,补丁衣物占17件,各类工作笔记达43本;700余幅照片中,90%以上捕捉的是他们工作场景;34份手稿里,批注修改多达2000余处。这些数字无声诉说着两位革命者生命的关键词:奉献、务实、担当。临走前队员在留言本上留下“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终身奋斗”的誓言。
图为实践队员留言。
走出纪念馆,回望这座建筑。队员们懂得,真正的精神遗产不在宏大叙事中,而在周恩来袖口的补丁经纬里,在邓颖超批注的字句斟酌间,在工资袋上那力透纸背的承诺中。这些具象存在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地证明:有一种人生境界,可以超越物质而永存;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穿透时空而常新。(通讯员:王毅柯)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云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