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润石榴情·技惠乡村行:陕国职学子推普赋能科右中旗 技能点亮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8 22: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霞 田烨 周相宇 刘伟   阅读 2.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田烨) 为提升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群众普通话应用能力,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语润石榴情”实践团队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和突泉县多个村落,开展为期多日的推普活动。 团队紧扣“精准化、场景化、趣味化”原则,以多元形式将普通话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使普通话成为少数民族聚集区沟通交流、传承文化、助力发展的“金钥匙”。


▲图为实践团与实践地孩童合影

1. 扎根问需,推普精准更入心

为精准推进推普工作,团队深入科尔沁右翼中旗开展全方位调研:进入博物馆梳理当地语言文化演变脉络;走访商铺,记录民族语言转用普通话的实际难点;驻点政务服务中心,观察沟通障碍并与工作人员深入座谈;同时深入社区街道,通过问卷与访谈采集民意,为后续针对性教学积累详实数据支撑。

▲图为实践团在科右中旗采访调研

深入道仑毛杜嘎查牧户家中,团队成员盘坐交流,细致记录牧民使用普通话的实际困惑:描述草原特产时的词汇困难、医院就医沟通中的表达不畅等。同时,精准了解牧民对教学内容的具体期待,特别是融入草原知识、民俗故事和日常沟通等内容的需求。

▲图为实践团在牧户家中采访调研

深入红卫村,团队联动村干部,紧扣当地产业特色,聚焦产业交流、市场对接等实用场景,精准摸排村民普通话应用的真实需求,并动态优化教学内容。“村民需要的是能打开发展新路的普通话,课程必须更‘接地气’。”团队负责人强调。结合调研,推普理念实现从‘我教你学’向‘按需施教’的转变,服务精度显著跃升。

▲图为实践团在村中走访调研

2.聚焦实景,解锁日常“金钥匙”

紧扣当地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团队量身打造系列课程,将语言学习深度融入日常场景。 生活技能课堂上,模拟网上购物、医院挂号、社保办理等高频场景,组织村民开展普通话情景对话。“这个药怎么吃?”“我想缴纳医保”…… 从生疏到流畅,简单问答在反复练习中渐趋自然。 村民感慨:“以前去镇上办事常因语言沟通受阻,现在练习好了,心里有底多了!”

▲图为实践团进行技能应用普通话教学

短视频与电商课程广受欢迎。 团队成员通过趣味活动引导,手把手教村民用普通话推介家乡特产、记录生活点滴,指导贯穿表达技巧与拍摄方法全流程。 道伦毛杜嘎查牧民自信展示马头琴技艺,红卫村村民围绕特色农产品,趣味演练直播话术,为开拓线上市场精准奠基。

▲图为实践团在村庄教学短视频拍摄

此外,团队还认真梳理政务办事全流程,精心编制“高频日常用语手册”,助力村民在办理社保、户籍等业务时沟通畅行无阻,使普通话真正化作政务沟通的“连心桥”。

3.趣味启蒙,普语引航伴成长

紧扣儿童语言学习规律,实践团队精心设计趣味启蒙活动。 成员们运用儿歌动画教发音,巧妙矫正前后鼻音不分、“n”“l”混淆、声调不准等发音问题,组织“词语接龙”、“看图猜成语”等互动游戏,提升词汇表达精准度。 家长同步参与记录,温馨营造“亲子共学”氛围。

▲图为实践团指导孩童和家长发音和词汇

实践团更将课堂延伸至草原,开展沉浸式户外语言实践。 孩子们围坐分享,用普通话描述心爱的动植物,收获趣味奖品激励。 7岁的蒙古族小朋友金瑞欣流畅表达:“我喜欢草原上奔驰的骏马,它身姿矫健,能带着我们在辽阔天地里追风!” 成员们深有感触:让孩子在自然情境中自信开口,正是趣味启蒙效果最生动的体现。

▲图为实践团带领孩童们在草原上进行趣味语言游戏 

4.文化促融,架起民族“连心桥”

团队以普通话为文化交融媒介,精心策划特色活动,致力架设汉蒙民族“连心桥”。“文化翻转课堂”上,蒙古族孩子和村民变身“小老师”,先教实践团蒙语词汇与民族故事,再用普通话转描述分享。 例如,孩子教授蒙语“乌力吉”(意为吉祥),成员学会后即用普通话诠释其意并送上祝福。双向教学,深度促进文化互鉴。

▲图为文化翻转课堂交流活动 

非遗共创环节,村民与团队共研马头琴制作技艺,传承人用普通话讲述守护故事,成员同步记录,丰富成果储备展示。非遗漆扇体验中,成员以普通话讲解技法,鼓励村民创造融入蒙古族元素,实现汉蒙创意融合,生动传递民族文化魅力。

▲图为实践团和村民交流共创非遗活动 

5.展赛砺能,自信绽放新名片

各类主题赛事砺能展风采。“写好中国字,我是小传人”赛场上,孩童们凝神书写诗词和梦想;“童心向党 梦想绽放”演讲台,村民与孩童自信登场,用普通话动情讲述红色故事—— 蒙古族金大妈再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感人事迹,小朋友塔拉立志:“学好普通话,把家乡的红色故事传扬四方!”真挚宣言赢得满堂喝彩。

▲图为实践团组织和指导汉字书写比赛 

▲图为实践团组织和指导演讲比赛 

当晚,“同心筑梦·情暖草原”推普实践成果文艺汇报演出璀璨绽放,成为自信语言的生动名片。 成员们悉心指导孩童勤练展示,携手蒙族少年深情朗诵《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这份投入点燃全场热情,群众纷纷主动登台献艺、踊跃参与互动猜词,热情超越发音局限。

▲图为汇演晚会实践团和少数民族孩童朗诵节目 

蒙古族姑娘蒙语吟唱《敖包相会》,再用普通话深情诠释歌曲;村民与实践团队共唱《相亲相爱》,不同民族语言在普通话的纽带中交响,汇成民族团结动人乐章,文化交融下的推普成效璀璨生辉。

▲图为村民热情上台大合唱 

6.归乡续力,云端续航常在线

内蒙古集中推普告一段落,团队成员返乡归家,云端接力续航。 他们搭建了线上交流社群,畅通需求沟通与信息共享渠道,持续滋养推普结下的“石榴籽”情谊。

队员们更立足家乡民族背景,点燃在地实践星火: 新疆籍队员在村中策划“双语故事会”,以维吾尔语与普通话双语搭桥,生动讲述科右中旗草原故事,让边疆村民了解不同民族文化; 宁夏队员深入当地回族聚居区,将红卫村电商教学经验凝练为“枸杞直播宝典”,指导乡亲用普通话清晰讲解“宁夏枸杞”的独到之处。

▲图为实践团成员返家乡继续进行推普活动 

实践团以“返家乡”为支点,撬动科右中旗经验向更广阔民族地区辐射,“语润石榴情”的种子在山海间生根发芽,云端力量守护其持续生长。


7.以语为桥,共绘振兴新画卷

此次“语润石榴情”推普实践,团队以语言为桥,用脚步丈量民族地区热土,以真诚铺就连心之路。 从实用技能培训到趣味启蒙,从文化融合创新到自信成果绽放,再到归乡后的云端续航,普通话正悄然滋润乡村图景:使民族情感传递更无间,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新韵,民族团结之花在语言相通中绽放异彩。

▲图为实践团在道仑毛杜嘎查和村民合影 

面向未来,“语润石榴情”团队将持续深化经验、精进模式,让推普春风遍拂更多民族地区和乡村。 以语言之力赋能文化根脉守护与产业活力激发,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能,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撬动民族地区繁荣的“金杠杆”,助力各民族在深度交流交融中并肩奔赴壮丽新程,共绘和美振兴新画卷。

撰文 | 张霞 田烨 周相宇 刘伟

图片 | 麦地娜 陈佳乐 田兴龙 张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